阅读记录

第189章“宾至如归”[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命令衙门和驻军,除非打架斗殴、扰乱治安等刑事案件,对学子一律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当然了,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频出,有学子在青楼吃“霸王餐”,有学子勾引寡妇,偷鸡摸狗的事时不时发生,但都是小节,不影响苏州“安定繁荣”的大局面。
      还有一件大事,骚乱之夜,屠杀复社成员的以苟安为首的太湖贼匪,杨易举行了“公判大会”,公开处决,赢得士子们的一致赞誉,多少挽回些杨易在学子们心中的“恶劣”印象。
      紫禁城武英殿。
      望着一堆不见边际的弹劾奏章,崇祯楞了。一个五品学政能“赢来”如此多的弹劾奏章,恐怕是大明有史以来最多的。不说后无来者,起码前无古人。
      首辅温体仁立于下首,恭敬道,“……杨易羁押了复社魁首张溥和瞿式耜,激起众怒,无数学子前往苏州抗议……”
      奇怪的是崇祯并没有因为杨易犯众怒而生气,作为帝王,他看到的是另一面,何人有如此大能量,能有这么多朝野人士声援,在士子中又有如此大的号召力!
      “周延儒怎么同复社的人混在了一起?”崇祯沉声道。“曾经贵为首辅,居然与复社搅在一起,令人费解!”
      温体仁思索片刻道,“想来周大人赋闲在家,闲来无事同复社的人吟诗作画吧!”
      “真要是如此简单,朕倒省心了,且不说他了。”崇祯扔出一本密折给温体仁,“这是杨易的密折,你看看。”
      杨易的密折写了乡试舞弊乃南京少詹事姚希孟所为,他也承认此事。对于苏州暴乱一事,只说有贼匪冒充学子,趁机捣乱,已被拿下,不日问斩。然后又说到复社在江南势大,其是福是祸不得而知,防患于未然,要提前削弱,还建言不宜大动干戈云云。
      杨易奏折只是说复社未来走向不确定,需要提前防范。并没有把复社牵扯到舞弊案中,也没有把袭击竹园与复社牵扯在一起。而温体仁的目的是想利用舞弊案和苏州暴乱将复社一网打尽。不得不说,杨易的主张与温体仁的目的走上了岔道。
      觐见之前,温体仁收到到其弟温育仁来信,信中详述了经过,也将自己被杨易软禁一事道明。很明显,这也是温体仁的把柄。如果杨易将温育仁抛出来,自己也势必受牵连,而杨易始终引而不发。说杨易是自己人吧,他又不按自己的要求出手;说他是敌人吧,他又没有公开贼寇乃温育仁主使。不过,聪明绝顶的温体仁也很快明白,杨易是明哲保身,两方都不愿意得罪的太狠。本来自己想利用杨易的“血气方刚”,让杨易做打手对付复社,没想到杨易狡猾如斯,进退有据。
      更重要的是听崇祯的语气意思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实话,焦头烂额的事太多了,舞弊案这些破事,崇祯都懒得管。温体仁也拿得起放得下,“复社能煽动学子入苏州闹事,确实非同小可,搞不好波及朝廷。老臣建议,尽快结案,妥善处理学子。至于复社,老臣不便建言,但凭圣裁!”
      “那就这么办吧!拟旨,按首辅所言”崇祯招来秉笔太监,补充道,“学生一事,妥善处理,如果闹大,严惩不贷……至于复社,朕琢磨下。”
      作为帝王,崇祯是不允许结党结社的,尤其是天启年间的东林党和魏忠贤之间的党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于国无益。然而,崇祯有种无力感,无论他如何努力,臣子们总是拉帮结派,控制不住。复社的日渐壮大,崇祯非常清楚,然而真能靠杀个血流成河来解决么?不能,如果这样做了,文人们的笔必能将自己骂个遗臭万年,而且在内忧外患不断的今天,必然造成朝野动荡,于国无益。
      崇祯颓丧道,“密旨杨易,许其权宜行事,务必削弱复社!”
      既要妥善处理学子,又要削弱复社,难之又难。崇祯也知道难,但给了杨易权宜行事的便利。
      “陛下圣明!”温体仁小心翼翼道,“周延儒作为前任首辅,与复社鬼混,为张溥出头,怎么处置?”
      崇祯思虑良久,“让他回家自省,禁足一年。”
      ……

第189章“宾至如归”[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