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7章 分田到户[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全部种上农作物,尤其是水田,清一色的稻子。带给整个农场勃勃生机。
      目前的农场初具规模,整个农场四千户人家,两万人左右,一半是从永平过来的,一半是招募的流民。经历了勋贵夺田风波,走了不少投机者,留下来的人都是杨易的坚定追随者。杨易为他们编了户籍,以后他们就是密丰的人。
      如何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是杨易要考虑的,吃大锅饭的做法肯定不行。杨易果断宣布分田到户,整个农场如沸腾一般!农户们本以为自己是个雇工而已,拿点工资吃饭,从没想过会得到田地。他们知道东家为这片田地付出了多少,也知道水利设施完善,可以说旱涝保收的这片土地是多么的肥沃,他们真的不敢奢想。
      然而事实就在眼前。
      杨易的分田到户,并不是将所有权分给农户,而是使用权。毕竟他自己也没有这片田地的产权,产权在朝廷手里。
      每户分二十亩地,水旱地搭配,以家庭为单位耕种,收成按比例分成。农场同每家每户签订契约,收获的六成归农场,余下四成归农户所有。农场还要给朝廷缴纳大半,实际所获收入非常有限。举个例子,以目前明朝的种植水平,稻子亩产可达到两石,农户留下四成可得,每亩上缴朝廷一石就是五成,农场实际收入一成,这还算不错。如果种植小麦、黍等旱田作物,亩产不过一石多,光是缴纳朝廷就要去掉大半,再给了农户四成,农场还要亏损不少。无论怎么算,最大的投资者杨易都只亏不赚。
      那问题就来了,杨易可以不赚钱,但农场的维护费用高昂,总不能一直亏损赚吆喝吧!杨易的办法就是提高亩产量,放弃低产量的作物,除了小麦,什么黍啊、稷啊之类的统统放弃,种植从江南传过来的番薯、土豆、玉米这类高产作物。这三类作物已经传入大明,而且在很多地方种植了,杨易想要搞到种子并不难。虽然这个时候这三类作物产量达不到后世那么高的水平,但是比之别的农作物产量已经不错了。
      主要农作物有稻、麦、番薯、土豆、玉米、大豆和各类果蔬,选择最优的搭配。
      为了提高亩产量,杨易绞尽脑汁,组织人手实施科学种植,定期施肥等等。为此还成立了农肥作坊,专门配置肥料。明末,已经有很多关于农作物的书籍,杨易买来,组织大家学习,定要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并且组织经验丰富的好手,定期巡逻、检查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农场的维护主要在水坝、沟渠等,分田到户的农户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沟渠维护,农场主要负责大坝和关键性设施的维护,也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
      六成的缴纳看似很多,但比起农场的投入并不多。朝廷农税明面上十税一,即使加上辽饷等苛捐杂税也不会超过三成。但是交税时被贪官污吏巧取豪夺,比如淋尖踢斛,银两火耗等等手段使自耕农的田税高达五六成。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自耕农本来土地就少,产量不高,所以生活穷困。而佃户呢,除了交给朝廷税赋,还要交给地主,收获更加微薄。往往十成收获真正到自己手里的不过两三成而已。
      自耕农往往要自己挖井、灌溉、购买农具、耕牛等等,要花相当高的成本。而农场则不然,灌溉、疏通沟渠、整理土地等公共设施全部由农场开发出来,农场还提供农业专家指导、优质种子、消灭病虫害、免费租赁耕牛等等,极大的降低了农户自身的成本,自己净留存四成相当不错。
      大明农民的负担,不止是田租,各种徭役、差役、杂泛等付出更多。说白了,就是自带粮食为朝廷干白活之外,还要缴纳官府层出不穷的摊派。
      杨易除了保留男丁每年一个月的徭役之外,废除所有摊派。农民们除此之外再无额外负担。杨易保留的一个月徭役,就是为了维护农场的灌溉系统,每年大修一次。对农场的农户而言,多么省心省事,他们只需要专心耕耘自己的土地,按比例给农场缴纳税赋,每年花一个月劳动,其余一概不管。
      农场的农户们自己心里也有本账,哪里合算,哪里不合算,一目了然。二十亩地,以农场优良的灌溉而言,亩产量达到一石半而言不成问题,缴了税赋还剩十八石,足够一家人生活。没有了各种徭役,农闲时间做点副业,或者出去干活,挣点额外钱,也能多份收入。所以农户们不但不反对杨易的田租政策,反而积极拥护。
      对杨易而言,贫穷不是目的,让追随者丰衣足食才能体验到那份成就的快感。当然了,分配田地也要考虑每个家庭的人口现状,好不容易开发出来的田地,杨易决不允许撂荒,按照每个家庭人口现状分田,量力而行耕种,保证每个家庭的基本生活条件即可。

第137章 分田到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