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众人听这个消息都是心中一惊。
自秦国攻打邯郸以来,已先后派遣二十多万大军。现在又加派十万大军,分明有一口气吞并邯郸之意。
赵王看着群臣说道:“诸位爱卿,是否应战?”
虞卿站出道:“赵王,此战必应,若是一再避战,只怕我赵国决心抗秦的意志会逐渐崩溃,积累起来的对秦的优势也会步步消耗殆尽。”
赵王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过他有些忧虑:“如今我国经历数战,元气大伤,目前缺军少卒,又值廉颇将军新病,如何对敌?”
赵王发话后,满朝公卿窃窃私语起来,思索着对敌之策。
“秦国贼子,杀我赵国数十万兵士,竟还不收手?”
“可恶啊,秦国人人都该死!”
“不若联合他路诸侯合纵伐秦吧?”
“若是他国应允,何来今日邯郸之患啊!”
不过众人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没有拿出合适的攻伐之策,抱怨者居多。
一年前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五万赵兵,对赵国伤害太大,现在,虽然赵国修养生息了很久,但是国力还是下降严重,兵力不足。
本来诸侯国当中就以赵国为抗秦主力,看到强如赵国也落得如此下场,他国纷纷畏惧秦国,不再敢和秦国作对。这也就导致了诸国不愿再联合抗秦,都怕秦国报复。
李牧站了出来,说道:“王上,末将愿带兵伐秦。”
赵王看了看李牧,摇头:“目前匈奴在边境虎视眈眈,你不可离去。”
赵国毗邻匈奴地界,近期又骚扰赵国。匈奴虽不如秦,但是绝不可小觑,而李牧应对匈奴很有经验,所以李牧需要去对敌匈奴。
蔺相如站出:“王上,昨日我与廉将军畅谈,其病情已然好转,指挥攻秦不是问题,只是致师是个问题。”
“致师”,是战国时期两国交战的一个仪式。在两军交战前,两方会派一人或一个小队率先小战。赢了的一方会因为初胜,士气大增,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胜利的基调。
当然,战斗当中也不是一定会有致师的过程。
但是如今廉颇生病,一旦开战,秦将王陵必定会亲自出场致师,赵军若是不应,气势直接就弱了一截。若是应允,目前廉颇生病,不宜单挑。其他个人武力值强劲的赵将,又有其它重要事务在身,不能参战。
秦军主要也是看中了这点,所以才增派十万大军,打算一鼓作气拿下邯郸。
赵王听了蔺相如的话,陷入沉思。
如果不让廉颇领军,一时半会儿找不出合适的将领。让他领军,如果致师环节弱下去了,很可能对赵军大不利。
被绳索束缚的谢东自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一瞬间想了很多。
“呲嘣!”
谢东手脚用劲,一下挣开了束缚手脚的绳索。
这个变化瞬间让还在朝堂小声议论的公卿大吃一惊,所有人惊讶地看向谢东。
思绪还在战场上的众人,被谢东的动作拉回了朝堂殿中。
允许上朝带武器的上卿拔出手上的刀剑指向谢东。
“大胆!”
“他怎么可能挣脱!”
绑缚谢东的绳索乃是粗布麻绳,就是一般大将,也绝不可能将绳索挣脱,所以这些大臣看到眼前的景象,心中惊异。
谢东没有理这些大臣,而是向赵王请缨:“谢东不才,
第27章 请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