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十九章 改变战争形态的小东西[2/2页]

后明余晖 神州翰林院的宁海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麾下的步兵实际上靠的是长枪、弓箭、重型火绳枪打天下的。
      但是在中后期,逐渐量产的燧发枪取代了一些精锐部队的火绳枪,由于不必担心引燃同伴身上的火药,燧发枪步兵线列可以更为密集,火力在理论上更强。
      不过实际情况却并不是理想化的,由于燧发枪天生存在哑火率高达十分之一的弊病,将领们对之并不感冒,觉得这种又贵又不可靠的玩意很鸡肋。
      同时又因为套筒式刺刀的打造加工非常费时费力,产量一直不足,所以直至后明军队收复燕京的时候,装备燧发枪与刺刀的部队也只有廖廖几支精锐。
      相同数量的燧发枪步兵部队想要在作战效率上超越火绳枪步兵部队,刺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比如同样是一千人,火绳枪单位是火枪兵和长枪兵各一半,而燧发枪单位如果装备刺刀,则可以全员火枪兵。
      但如果做不到全员装备刺刀,那么燧发枪单位的性价比是比不了火绳枪单位的。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后明世祖死得太早了,后明平定天下之后的第二年冬天他就突发脑溢血驾崩了。
      没了他的刻意推动,在亚洲再无敌手的明军自然没有推动力去对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了,比如攻略乌斯藏的明军将领甚至在塘报中明确吐槽燧发枪的哑火率太高,以后只配火绳枪即可。
      勉强称得上对手的是入侵奴儿干都司的沙俄哥萨克,不过在驿道重新修建完毕后,侵略者们依仗的简陋棱堡则被明军用上万斤火药给炸飞上了天,随后就被五比一的优势兵力给淹没了。
      自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军事威胁,明军陆师的武器装备就一直在原地踏步。
      值得一提的是,倒是水师觉得盖伦船挺好用,于是除了大量轻型战船之外,闽粤水师一直维持着一支小规模的重型舰队,目的是清剿南洋地区实力雄厚的嚣张海盗。
      这支重型舰队一般有四艘74炮盖伦船与六、七艘48炮盖伦船,以及十几艘24炮的中式大鸟船。
      特殊之处在于,闽粤水师的盖伦船除了艏斜桅和艉桅使用欧式三角软帆之外,几根主桅均为中式硬帆,这是最大特色。
      一般来说,这支舰队会在秋冬之际下南洋巡逻剿匪,最后前往旧港宣慰司,这时候因为洋流和季风的缘故,会有许多商船出海,因此也应运而生了大量的海盗。
      其出海剿匪逐渐形成了定例,就如同曾经的明朝边军每年都会组织人马出塞放火烧荒一样。
      在旧港宣慰司再度失陷以后,闽粤水师的这支小规模的重型舰队的出海范围就只止于南沙群岛了。
      当时的时候情况是,荷兰人、英国人、葡萄牙人都想把大明势力赶出南洋地区,但由于贸易顺差的缘故,又怕会导致大明对他们实施贸易禁令,于是他们精心策划了一场联合行动,鼓动当地土著叛乱,并派遣军队乔装打扮后参战,将旧港宣慰司的失陷伪装为土著暴动。
      之后当皇帝派来的太监前来问责时,荷兰人贿赂了他,使他回京奏称收复旧港是得不偿失之举。
      由于大明几乎不存在贸易逆差,因此文武百官实际上对于南洋地区没多大兴趣,也没什么动力——天朝地大物博,洋人要上门来买东西,我们何必自己冒险出海?坐在家里收钱不香吗?
      于是收复旧港的计划就此不了了之。
      而那支重型舰队并未因此消亡,它前后一共存在了一百七十年之久,并一直维持着战力,直到第一次战争中被英军围歼而覆灭。
      ————————
      【看了评论,大家的建议有道理,世祖比高祖更合适,如果用后者的话,后明就更像是一个独立的朝代了,后明高祖→后明世祖,这两天抽空把前文都改掉。】
      【承蒙支持,上了小喇叭推荐,需要一句能吸引人的推荐语,大家有没有好主意?】

第六十九章 改变战争形态的小东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