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思就是他能够记住这个片段,不是因为他有多崇拜傅闻卿,纯粹是因为他记忆力好。
傅闻卿:“……”你好歹给点面子。
他看得出这个名叫南淮的少年很聪明,只是难免年轻气盛,过目不忘这种事,便是傅闻卿也不敢夸口。
傅闻卿并不知晓南淮曾受过的苦难,当他得知后,就一定会收回这个想法。
什么年轻气盛?南淮简直是少年老成的极点。
可惜,现在的傅闻卿不知道。
“过目不忘?那我可要考考你了。”傅闻卿有心考校南淮的水准来摸摸底,同时也想给这看起来极为自信的少年当头一棒。
聪明过人是好事,可也要戒骄戒躁,方能有所成就。
“就从最基本的四书与诗三百开始考起好了。”傅闻卿道,“你可曾读过?”
南淮颔首:“先生请问。”
傅闻卿也不磨蹭,直接问道:“《论语》为政篇,第十四章。”
南淮不假思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傅闻卿又道:“《诗经》,小雅,节南山。”
南淮道:“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傅闻卿:“《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一节。”
南淮:“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K然,则过人远矣。”
傅闻卿又问了几个问题,南淮都是对答如流,连一丝一毫的迟疑都没有。
一番考验下来,傅闻卿已经确信南淮的过目不忘不是夸口,他是确实有这个资本。
而且从中看来,南淮从前的阅读量非常大,是个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孩子。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难想象,这两个词会和“孩子”一词牵扯上。
在二十四岁的傅闻卿看来,十五岁的南淮的的确确只是一个孩子。
到现在为止,傅闻卿当然已经明白南淮的眼盲不是天生的。那曾经是个阅尽群书的孩子,现在却看不见,不知是因为什么缘故。但这并不妨碍傅闻卿对此感到遗憾。
越是发觉到南淮的好,在面对南淮的残缺时便越加叹息。
但傅闻卿很好地把这份淡淡的喟叹藏在心里,没有表露出来。他知道这个少年虽然看不见,对人情绪的感知却很敏锐。那个身处逆境依然骄傲的少年,想来是不需要别人的怜悯的。
“好了。”傅闻卿没有再问下去,他已经能够判断南淮的水准了,“你很聪明,比我当年还要聪明那么一点。”
南淮笑了笑:“得知您来做我先生时,南淮是欢喜的。”
他原本答应苏槿樨让几个夫子来教他,就是不想那么虚度光阴,至少要学点什么。
没想到苏槿樨直接请动了公子卿。
公子卿的分量有多重,这不言而喻。
“行了,也不用客套了。我虽答应了殿下要教你,可在见你之前就决定了,若你实在愚钝,我也只能是要辜负殿下的托付的。”傅闻卿讲话就直白多了。
南淮抬首:“那现在,您觉得我如何?”
傅闻卿一笑。
“不能够更好。”
第361章 考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