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听不到回音,一天没有个结果,即使走个路,都要走在中间。他的信条是:平平和和过一生。做得越多,失误就会越有可能不是?对那些认真负责做事的干部同事,王银和有时是嗤之以鼻的。劳而无功不是?吃亏不讨好不是?讨点小好就沾沾自喜不是?你升迁还不是靠某某某的提拔不是?等等,就跟有一本著名的书刊《故事会》里连载这么多年的“啊p故事”一样,每当别人做出了成绩,就认为是送了礼,或者是某个亲戚的关系,或者是某个领导的青睐。每当工作没干好,挨了批,或者白干了的时候,他也就会说人家费力不讨好,说人家想出人头地想疯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等等。自己上了当,总要找个安慰自己的理由。
他也是在2017年被政府派到清溪寨搞精准扶贫工作。从这一年里,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工作的责任性也同时加强了。上面要求,每一个驻村干部必须每月在村里保证二十二天工作时间。因为一周有七天,一个月有四周,四周的双休时间是八天,每月三十天,休息八天也就是必须工作二十二天。
那么,每周五天,从乡里到村里来来去去的多不方便?清溪寨每当来了新领导的“剧本”如期上演谁受得了?清溪寨如此贫穷谁有天大的本事能改变?因此,王银和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就行的态度,在清溪寨工作。
在清溪寨工作,他有他的做事原则,一般包村是一年一换人的,不像现在驻村扶贫,村里不脱贫是不能换人的。因此,王银和天天盼望着一年到头,然后换个富一点的村去干,没功劳也有苦劳,总不至于是全乡里最后一名。
李青山和王银和两人一个努力了没变化,另一个没努力也没有变化。因此在许莉丽到清溪寨后大半年时间所取得的变化消息传开以后,两个的心态就不一样了。李青山认为别人没办不好事人家办好了,就是本事;王银和认为,则恰好相反,所以他就成了对许莉丽不好消息的推动者了。
不利于许莉丽的消息终于传到了领导的耳朵里,好不容易准备树起的一个正面典型,岂能不弄清楚?假如真的有问题,谁都负责?不管有没有问题,总要调查有个结果不是?
于是,纪委插手了。
清溪寨之外的风言风语在传播,而在清溪寨里人们依然信任许莉丽,把她当作一个救星一样,如果没有许莉丽来到清溪寨,他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而许莉丽还是整天忙忙碌碌,为清溪寨的产业发展奔波。
现在天麻产业基本已经在清溪寨形成了气候,种植成功之后,就是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如何为村民做好天麻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天麻收成之后,必定要销售出去的,如何让天麻变成现金?让乡亲们装进腰包的现金才是人们迫切盼望的事实。引路人有了,技术服务得跟上,销售方面也要有所准备。那么,成立天麻合作社就势在必行了。
(本章完)
第110章 前任的态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