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眼前看不到更远,996挖矿淘金升迁,早早消耗了健康;许多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步成功,转向新潮,随波逐流,却一辈子浑浑噩噩不知所终。
荣教授不善言辞,只是埋头做事,虽没有许多荣耀光环,确是桃李满天下!
李成蹊和陈初对望一眼,心领神会。
陈初上前扶着荣教授一边胳膊,说:“这一个星期,我可就住宿舍了,和您一起锻炼!”
荣教授的家离学校不远,就是原来g大的职工宿舍。这么多年,也不愿换房子,图的就是离学校近。每天早上六点,教授就到大操场晨跑,一只雄狮领着几只幼狮,李成蹊就是其中最壮的那只。
陈初的行李箱就放在了荣教授的办公室,三人在附近的餐馆吃了饭。
饭后,荣教授让李成蹊带陈初直接去实验室,他回办公室整理材料。
低温实验室在一楼,这批培养的菌群在零下40度存活,两人穿上厚厚的防护服,由于菌群还在繁殖,没有单独的分离株,只能等这一批成熟了,再进行。
戴着手套,在高倍显微镜下分离,操作不熟练很容易失败。
一个培养皿,最后分离出十几株就算成功。
荣教授说身体不好干不了这行一点没错。聚精会神坐下一忙就是两三个小时。就算防护服能保持体温不下降,但是僵坐的下半身常常没有知觉。更不用说戴着重重的防护服。
提取细胞的时候,需要用包氏吸管吹打组织使其成为细胞悬液,经过层层稀释,也可以把细胞接种到平皿上,制备培养液,标记。
盯着显微镜下一个个细胞,看到他们运动起来,才算成功,这些操作,有时候按照正常流程就可以成功,遇到特殊习性的经常需要边做边摸索,极不容易!
这一批是两三个月前开始培养的,这种菌群的特点就是生长的慢,周期长。今天过来确认
一下动手的时间,看这速度,和预料差不多,陈初修正了生物钟,现在的倒计时显示还有72小时20分14秒,三天之后。
李成蹊示意时间还早,两人就出了实验室。
关上厚重的隔离门,两人脱下防护服,在里面只待了五六分钟,护目镜已经有了薄薄一层哈气。在里面呆的久一点,出来就不能直接脱衣服,必须要在热风机前吹拂三分钟,直到防护服表面温度也上升到室温,才敢动手脱掉。否则赤手挨着了冰冷的衣服,被粘住脱一层皮都有可能。
实验室环境要求无尘无菌避免污染原材料,而为了保证试验人员身体健康,有标准的作业指导规范。每个实验室略有差异。陈初虽然来这边实验室次数不多,但早对操作流程的差异有了计较,毕竟不同的实验室环境是不一样的,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对实验环境进行比对分析差异也是日常的一部分。
没做过试验的人可能不理解,实验环境能有什么差异呢,不都是一样的温度控制,湿度控制,背景气控制,水循环,培养液不都一样的参数要求吗?
不过既然你能理解,这世上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大概也就能理解这世间万物都是有差异的。而在实验研究的范畴,控制精度就很有必要了,偏差是允许的,有好的控制边界就行。比如,要求温度在40摄氏度,那么无论是通过中央空调还是独立供暖,温度只要在正负3摄氏度波动就可以满足要求,为什么定义是正负3不是正负1或者别的,这里面就有另一层学问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探索,或者私信作者。
第九章 冰城实验室[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