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定了黔中郡的叛乱之后,陆渊很快便按照自己的方略,开始对各地兵马进行调整。
      大量禁军被打散,按照百人一卒,或者五百人一营的编制,分别安置到黔中郡地各府各县,协助当地官府维持治安。
      而剩下的主力禁军,则开始以千人为规模,大批次的在地方各府展开一场场剿匪行动,不断清理着地方上的那些残兵匪寇,还有一些尚在顽抗的夷人部落。
      除了剿匪之外,陆渊也顺带开始清理起地方上,那些县城之外的郊野村镇,准备将他们正式纳入到官府统治之下。
      先前他来的匆忙,为了应对大长和军,在地方上打下地盘之后,基本只占个城池,保证名义上的统治就行了。
      对于城池之外,地方上那数之不清的村落镇子,真没太多精力去管。
      因此就像先前轻水县令赵羡之说的那般,他这些地方县衙,也只能管管县城中的夷民,和刚迁来的移民。
      而对于广大乡野上,许多村镇里的诸多夷人部落,真没能力进行管控。
      官服也就是借助如今大楚昌盛的兵威,让那些地方上的村镇部落,名义上臣服罢了。
      但除了这些表面功夫外。
      实质上,官府甚至连地方上那些村镇部落的税收,都收不上来。对于地方上的掌控力度,薄弱到了极限。
      原本对于这种现状,陆渊是打算等黔中郡地方各级郡府县兵陆续筹备完全,地方上官府的衙役陆续到位,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处理的。
      可如今既然府县兵征募不顺利,在想依靠地方官府自己的力量解决此事,显然也不现实。
      既然此时打算剿匪,而禁军正好也有空,那便索性将此事也一并解决吧。
      反正地方上的那些村镇部落,一个个精壮男丁也都被征调走了,剩下一些老幼妇孺,纵然想要折腾,也闹不起什么大风浪。
      朝廷天兵一至,还不得乖乖从命。
      当然。
      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想不开寻死的,对于这些形同叛逆的家伙,陆渊也不客气,直接镇压了事。
      不杀个人头滚滚,怎么确立朝廷对地方的权威,确立大楚在这里的王法,怎么让那些生性凶悍野蛮的夷人臣服?
      一时间,原本刚刚安宁的黔中郡,又再度生起无数兵戈与尘嚣。
      只是这一次。
      受到屠戮的,不再是地方上的移民,和已经开始编户的夷民。而是那些不服王化,野性难驯的部落夷人。….……
      正当陆渊在黔中郡,大搞治安,加强统治问题的时候,其他各处,也都开始了自己的大动作。
      在粗粗控制了秦藏川和赤炎城一代之后,在神武五年四月初,已经扩军到五万的李雄,又继续发挥自己精进勇勐的作风,向沙池一带黎川带领的大长和军发起进攻。
      然而经过这段时间的筹备,黎川已经从国内后方,陆续抽调来了三万兵马,此时兵力上已经与李雄相等,士气方面则更远胜之。
      因此双方交战一阵,李雄手下夷兵军心动摇,最终被黎川抓到机会,大破之。
      李雄丢了万余兵马,只得率着剩下败兵,退往赤炎城。
      黎川则趁机进逼,收回了数座丢掉的城池,领兵包围了赤炎城
      而在这时候,李雄控制的秦藏川后方,也因为他的战败,生了骚乱,隐隐有发动叛乱,响应黎川的趋势。
      紧急之下,陆渊连忙下令,让东岸的一万禁军渡河,入驻龙和城,这才威慑住的地方那些蠢蠢欲动的夷人,令他们不敢造次。
      之后黎川围着赤炎城打了月余,损兵过万,但依旧奈何不得,最终因为军粮贵乏,同时夏收将至,不得不引兵退还。
      而李雄经此一遭,也不敢再像先前那般鲁莽大意,没敢再继续进攻黎川镇守的沙池,而是留下了三万兵马,让自己弟弟李寿镇守赤炎城。
      他本人携带着几千残兵,返回秦藏川,一边继续募兵,一边等待夏收,慢慢舔食伤口。
      不过按照李雄的奏报,他现在已经改变了策略,不再去硬啃前面被黎川严密防守,金银的铁桶一样的沙池城。
      而是打算先继续向南扩张,把昆海南边剩下一片区域,也就是正在与李良隔河对峙的陆川一带大长和军,给吃下来。
      等拿下了这昆海南部的最后一块拼图,扩大了自己后方之后,再调过头来北上,继续与黎川争锋,尝试着向昆海北边突破渗透。
      对此,陆渊乐见其成。
      甚至还给李良下达命令,让他配合李雄行动,两边一起,先解决自己南边的隐患再说。
      昆海这边打的热闹,南边大理国银生一带,此时也战火飘扬。
      在修整了数月之后,于今年五月份,已经取得了初步沟通的苏国与宋国,开始联合出兵,从东南两个方向,向着大理掌控的银生城进攻。
      而大理国内,面对两国入侵的巨大危机,除了已经挂帅的平川王外,国内的神宫大巫祭也终于出手,领着一帮神宫巫祭,加入到了战场前线。
      此时大理国已经聚集了三十万大军,在银生城一带,与苏、宋两国交战。
      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
      但大体上,却还是大理国占据了上风。
      毕竟大理有着兵力上的优势,以三十万大军对,苏、宋两国十五万大军。
      哪怕大理的这些兵马,大半都是民团性质,战力不堪。但靠着不怕死消耗下来,依旧让苏、宋两国有些支撑不住,渐渐暴露了几分颓势。
      好在即便如此,以这两国的实力和体量,倒也还支撑得住。
      前线兵马打完了,大不了从后方补上来就是。
      苏、宋两国,都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国,有足够人口支撑他们跟大理国进行消耗。
      甚至以两国的体量,真的耗到最后,大理才是撑不住的那一方。
      因此,南边战局虽有不利,但倒也没出现太大问题。
      反倒是北边,出现了变故。
      神武五年七月,刚刚在黔中郡结束完初步治安整治工作的陆渊,接到了一分从西川郡传来的噩耗。.
      明月共举杯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第279章剿匪僵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