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要不,今年就以传统的科举形式,来一次变法前的预演?”
“你应该早就有想法了吧?”
“大清的制度,我从来这里的第一天就想全部废除了。只不过要有个先后次序而已。可惜啊,一开始是忙着万寿庆典和甲午战争的事,然后又坐了一年牢,又搞了两个多月的禁酒司,总算是有空来废除科举了。”
“你还想废除什么?”
“官吏的终身制,军队的私人化,税收的包税制······”
光绪突然说:“恐怕你最想做的,是废除帝制吧?”
吴大佛不防有这么一问,愣了半天说:“有些事,帝制是拦路虎,有些事,帝制也能帮上忙。那得看是什么样的帝制了。”
光绪回过头去,不再理睬吴大佛,他只好离开。
现在想来,光绪恐怕已经认识到了,现代人的观点里有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皇帝并非必需品。而吴大佛认识到,所有的改革也好,变法也好,都必须在拥护帝制的前提条件下。也就是说,这皇帝必须是一个能干的、可靠的、聪明的、善良的皇帝。
光绪恐怕不会是,至少现在不会是这样的皇帝。光靠《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可历练不出一个老练的皇帝来。太后作为他头上的太上皇,给他的压力太大了。作为一个准“亡国之君”,他所面临的局面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在超出他的能力太多了,也超出太后的能力太多了,没有人能够帮他走出这种局面。吴大佛也不行。
把思绪拉回筹款会议上来,各地都在哭穷。华北五省多年大旱,颗粒无收还得朝廷倒贴钱去赈灾;江浙的纺织业在洋布的冲击下业已接近破产;关税为外国人所控制,多数关税都用于还之前的债务;东南商业界倒是有钱,可是他们与朝廷大臣多有勾结,根本动不了;所以,户部的目光最后投向了四川。
四川有田,还能种地;四川有盐,行销天下;四川有布,暂时还没受到太大的冲击。于是户部将赔款的重担压在了四川总督头上,原来的总督不愿意干,于是便换了一个愿意干的人去干,这人就是刚毅。
而废除科举之事,经康有为和吴大佛的争取,终于获得了上谕“今年科举由朕亲自主持,为最后一次科举,明年将开策论科。”
不巧的是,在科举前两天,光绪生病了。
三个多月的连续操劳,与大臣们怄气,与太后虚与委蛇,又被珍妃的小娘子气气了一下,终于击垮了他。在科举的前一天,光绪左思右想,实在不愿意新政刚出,自己便失信于天下,于是下令让吴大佛以替身的名义出席科举考试。
吴大佛原本准备的科举题目被光绪两次否决,第三个题目算是最后一搏,没想到却有了表演的机会,不由得大喜。
在科举开考当日,吴大佛以光绪的身份坐在高台上,见一千多名举人跪拜在堂,便说:“这是我大清最后一次开恩科,再往后,便不再考举人的学识和四书五经了。所以朕想,这次,这里的一千多名举人一定都会将自己的学识全部发挥出来。”
徐桐说:“皇上,历来科举都是如此,举子们寒窗苦读数十年,就是为了今日能够跃过龙门,成为天子门生。请皇上出题吧。”徐桐是知道吴大佛是替身的,在场也只有他和寇连材知道此事,他也知道光绪把考题装进了吴大佛的袖子里。
吴大佛从袖子中抽出考题,递给他说:“徐学士,念一念吧。”
徐桐接过考题,展开,刚念了一句,便说:“这不是今年的考题。你,你······”
吴大佛说:“今年的考题是朕亲自确定的,也只有朕知道,你怎么得知?”
徐桐说:“今年科举的考题是皇上与老臣多次讨论后所得,你更换了考题,你······”徐桐不知该怎么说了,戳穿吴大佛吗?这不是打皇帝的脸,打皇室和朝廷的脸吗?可是不戳穿,就任由吴大佛乱搞?
情急之下,徐桐将手中的考题撕碎,吃了下去。
一旁的寇连材吓得赶紧去他嘴里抢,可是终究慢了一步,考题已经被吃了。
吴大佛大怒:“来人,徐桐口出狂言,目无君上,给朕拉下去,砍了。”
徐桐指着吴大佛说:“你这个冒······”还没说完,便被大内侍卫捂住嘴拖了下去,随着一声惨叫,被斩首了。
徐桐,翁同?之后大清官场上的清流领袖,大学士,准宰相,天下读书人的榜样,道德文章天下第一的人,就这样被皇帝一不高兴就斩首了?
在场的其他考官和一千多举人都吓呆了,呆立在场,然后纷纷跪下高呼:“皇上息怒。”
第52章 收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