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军机大臣们说的,可有不少逾矩之处啊。”
“我知道,我正是要有一些逾矩,才知道哪些是不能逾矩的。”
“皇帝与太后之间的规矩,你还不懂吗?”
“我懂,但是规矩既然是人定的,那人自然也能改。特别是在现在这种危机关头,形势变了,规矩自然也要变。我不断地逾矩,太后不断地纠正,就能形成新的规矩,而这种新的规矩,就能帮大清走出危局。”
“说得好。若是昨日的议事,我全都不准呢?”
“那我今日就换个方式继续逾矩,总有些东西是太后觉得可以准的。”
“你今日想做什么?”
“一斤有十六两,不好算,我打算改成十两。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却算成了一百刻,不好算,我打算改成九十六刻。”
“就这?”
“是的,望太后准许。”
“好,我准了。”
“谢太后。”
在御前会议上,众人对此表现不一,翁同?反对,荣禄反对,李鸿章认为英国也是十二个一打,一英镑等于二十先令,一先令等于十二便士。
“哦,现代的英国改革了,一英镑等于一百便士。若是我们能率先改革,也算是引领世界货币标准化之风啊。”
“十进制确实比十六进制要便于计算,臣赞同皇上的做法。”张之洞说。
荣禄:“皇上修改此制,于大清有何好处?”
“嗯。问得好。商鞅在城南立一木,说搬到城北便有赏。于秦国而言,有什么好处?“
翁同?:“立木为信,证明秦国改革言而有信。”
“我们改了之后,时间和重量的计算都方便了。如果千百年来的计算方法我们都能改成,那么全世界都会知道大清致力于改革。”
张之洞:“臣赞同皇上的做法。改革改革,先从小事开始,先改容易的,再改难改的。如果一开始就改难的,那什么改革都推动不了。”
吴大佛甩出一把纸牌:“这是目下朝廷所有的司处局的名目和职责,你们先熟悉一下,届时会有调整。”
“对了,都察御史来了没有?”
“在门外候着呢。”
“都察御史,禁酒司一事,办得如何?”
“回皇上,臣已经抽调精干吏员二十人组建禁酒司,这是二十人的名单,请皇上过目,如果皇上满意,可在其中选择一人为司长。”
“朕不用看,你选的自然是适合的人选。司长的人选,你建议由何人担任啊?”
“林绍年可任其位。“
李鸿章:“林绍年?皇上,林御史深明大义,孝敬太后,为了帮太后筹措万寿庆典资金,妙策频出,极谏太后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名动天下。真乃我大清之忠臣也。”
“哦,那么林绍年知道自己可能被任命为禁酒司司长吗?他同意吗?这件事干不好朕可是有重罚的。”
“臣已于林绍年提过,他愿为皇上效犬马之劳。“
“那好,那就他吧。让他组织这二十人在外面候着,御前会议结束后就来见朕。”
“遵旨。”
都察御史离开后,李鸿章说:“皇上真心要任命此人为禁酒司司长?”
“禁酒之事由朕亲自抓,若是连他也管不了,那怎么管天下千千万当公差的人啊。”
“皇上良苦用心,老臣明了了。”
“太后说了,御前会议上的事情,都要由她把关,所以朕也不直接指挥你们了。你们有什么问题,朕就通过从吴参谋那里了解到的,告诉你们现代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至于你们是用现代的方式,还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就靠你们的聪明才智了。”
吴大佛左思右想,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个可以将光绪和吴大佛结合在一起的办法,这样两边都可以进退自如。
“臣等遵旨。”
“第一件是什么事?”
“皇上,朝鲜开战在即。。。“
“没有成立对日作战司令部,不要拿这种事来讨论。先成立司令部,再以司令部的名义提交需在御前会议上决断的事宜。”
“这。。。司令部的成立可不是一时半伙,可战事迫在眉睫,每日都有新情况。。。”
“正因为战事迫在眉睫,所以才需要司令部。连司令部都没有,谈何战事。”
“臣等遵旨。”各位大人互相看了看,把手头上关于战事的奏折都收了起来。
“皇上,醇亲王病情加重,皇上是否前去看看?”
“。。。这件事就由太后定夺吧。”
“遵旨。“
“皇上,新疆伊犁将军来报。。。“
“皇上,西藏喇嘛上奏折。。。”
“皇上,川陕总督上折子。。。”
吴大佛一通引今叙古,把现代处理各种事情的大概方法说明了。然后具体出谋划策的事情都交给他们,由他们去请示太后定夺。
早朝结束后,林绍年带着十九名属员进来了。
第23章 皇帝的日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