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也借不出钱来,新军就打一阵停一阵,总剿不灭那一点点革命党。这时,革命党开出了条件,只要新军的首领能让大清皇帝退位,那么革命党就让他当国家元首。所以,新军首领就逼皇帝退位了,大清完。”
      光绪气得抓起案上的茶杯,一下摔碎在地上,众人忙跪下磕头,只剩吴大佛还坐在椅子上,有点尴尬地看着光绪。
      光绪说:“那你说!朕到底该怎么做?”
      “皇上若是没有不顾一切争取胜利的决心,那就没有战胜敌人的信心。生死存亡之际,不留后路,才能拼出前路。”
      “那要怎么不留后路?”
      “我提出了很多新政,皇上能否先开始一项最简单地改革呢?“
      “哪个?”
      “废除跪拜礼节。”
      “不可,不可啊。皇上”敬信抬起头叫着,全然不顾光绪的眼神:“新军不听话,我们派人去管就行了,总不能说没了谁就打不了仗吧?”
      “八旗、绿营,派的人还少吗?能打吗?听话的不能打,能打的不听话。”光绪说完,突然感到不对,于是说:“也就李中堂等既忠心又能干。吴参谋,朕连废除个跪拜礼节都如此左不行右不行,你可有办法?“
      吴大佛站起来拱手行礼:“此乃天子权柄,他人无法献策。”
      光绪气呼呼地站起身来,出门而去。
      张之洞站起来,走到吴大佛身边:“吴参谋,何必谈跪拜之事呢?”
      “连跪拜之礼皇上都无法左右,还能成立司令部总控全国兵马吗?还能令全国上下官员令行禁止,断绝与日本的往来吗?中央若不强势,则势必被下级掣肘。当然,事也不是不能办,这就得看皇上的决心了。我只是个参谋,告诉大家未来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至于我们自己的新路该怎么走,我不是决策者,说了也没用。哦,张大人,那封信已经交给朱二了。”
      张之洞点头,李鸿章走过来说:“吴参谋,这边请。”
      这可真难得,李鸿章向来是不喜欢吴大佛的。
      “吴参谋,老朽想不通,老朽怎么就成了卖国贼?我怎么总觉得不可能呢?老朽是汉人,能在朝廷里有这样的地位,已实属难得,怎么会出卖大清的利益呢?而且老朽也是对日主战的啊。”
      “李中堂,我也想过,怪就怪在派系斗争上吧。我问一句,若是淮军和北洋水师付出重大的伤亡之后,打赢了日本人,但是功劳都算在翁同?和张之洞大人身上,或者算在敬信尚书身上,李大人作何想法?”
      “朝廷断不会如此不公,我必然会为将士们讨回公道。”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对日胜利,若是对淮军有大不利,李大人心中势必有所计较。若是对日失败,对淮军也有大不利,李大人还会不惜一切主战吗?”
      “这。。。”
      “胜利遥遥无期,淮军损失惨重,日本人点名要您去谈判,否则不停战,您去是不去?去了,日本人拿出一个条文,不可有任何更改,要您签字,否则日军继续进攻,国内则一直催促您尽快签字尽快停战,您签是不签?”
      “情势所迫,情势所迫啊。”
      “回到我刚才说的,若是对日作战的胜利结果,或者说战平的结果是淮军一系全军覆没,一蹶不振,李大人还会不计一切代价争取对日作战的胜利吗?没了淮军一系,李大人凭什么在朝廷立足?李大人为了保住淮军一系,保住您在朝廷中的地位,大清败了便败了吧。要赔钱就赔吧,要割地就割吧。如此一来,虽说是情势所迫,李大人的卖国贼帽子,还摘得下来吗?”
      “凭什么就得我淮军一系出力?”
      “日本人进攻朝鲜、辽东、山东,这些地方除了淮军有战斗力,还有谁顶得住?养兵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若是为了自己,大难临头,保自己还是保国家?若是为了保自己而放弃了国家,不是卖国贼,又是什么?”
      “你说得倒轻巧,你坐在我这位置试试?”
      “我没有李大人这样的能耐,也做不到李大人这样的大成就,所以李大人才会立在这么一个历史的关口,任后人评说啊。李大人,历史的车轮向前走,没有任何人有退路,历史在等待您的选择。”
      李鸿章沉默了。这时,寇连材喊:“皇上驾到。”

第17章 练兵[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