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是傀儡好像不合适,说他是个吉祥物或许更好。有皇帝,国家团结,国民一致对外,没有皇帝,或许就会有人琢磨着如何用歪门邪道当皇帝,国家不得安宁。”
“为人民服务,朕要当百姓的仆人了吗?”光绪感叹道。
张之洞说:“皇上,吴参谋所言,皆为百年后之事,万事不可一蹴而就,必得徐徐图之,所谓平等、公开、法治、民主等事也必须由皇上开启,不可任由他人制衡皇上。”
“扑哧。”吴大佛突然笑了起来。
张之洞说道:“吴参谋对本官说的可有异议?”
吴大佛摆摆手说:“张大人请原谅,我并没有笑话张大人这句话的意思。我突然想起来,我在现代看张大人的简历,通篇都是说张大人做了什么贡献,干了什么有眼光,有想法的事情,唯独记了两件张大人笑话,特别有意思。”
“两件笑话?本官的笑话在百年之后依旧有人记得,不妨说说。”
“哦。是这样的,张大人开汉阳铁厂的时候,要跟外国人买设备,外国人说要先化验铁矿石,再确定用什么设备。张大人说中国地大物博,什么矿石都有,结果设备买过来之后,当地的矿石和煤炭都不能用,用了的话生产出来的都是废品。要用很远地方的矿石和煤,成本高昂,铁厂连年亏本。结果张大人又不得不斥巨资将设备进行修改,这才生产出合格的钢铁。”
“吴参谋可真是个妙人啊。还有一件笑话是什么?”李鸿章笑着问。
“还有一件,是张大人开了个织布厂吧,还是什么的,本来是挣钱的,可是因为铁厂亏本,所以一直用织布局的钱去贴补铁厂,导致织布局长期借高利贷,被利息压得喘不过气来,一直无法扩大规模。后来好不容易要扩大规模了,买了外国的设备,却一直没把厂房建好,导致设备在码头上风吹雨打,多年之后才投入使用,还坏了不少设备呢。”
“哈哈哈哈。”在李鸿章的带领下,不少官员都大笑起来。
张之洞气得吹胡子瞪眼,起身想拂袖而去。
吴大佛赶紧站起来拉着他的袖子说:“张大人莫怪,张大人莫怪。在史书上,张大人除了不太会做生意,闹了这两个笑话之外,其他的决策都是个顶个地厉害。就像刚才张大人对皇上说的,刚才的一二三四今天大家听听就是了,要做到这些,估计也不是这辈子能做到的事情,一步步来吧。张大人可别生气了,气坏了身子,怎么帮皇上实现大清的中兴啊,之后大清至少十几年的繁荣都得靠着张大人呢。”
听了这些话,那些笑话张之洞的人不说话了。张之洞也转身对吴大佛拱手,然后跪下对光绪说:“臣不敢当皇上的肱骨之臣,唯愿尽平生所学,助皇上兴旺大清。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见状,都下跪磕头。
全场只剩下吴大佛还站着,光绪看着他,旁边的太监也看着他。
吴大佛四下看了看,拱手弯腰说:“皇上若真的想一步步走向强大,就从废止跪拜开始吧。上下平等,可不是说说而已。”
光绪扬扬手,说:“众爱卿平身。”
“谢皇上。”
“众位爱卿,吴参谋提议的,废除跪拜之事,如何?”
“皇上,万万不可。见君而跪,历来如此,怎么可轻易废止?”
“皇上,向您磕头可是老臣一世修来的福气,多少人想磕头还不可得,怎能废除?”
······
众人纷纷表态,不同意废除跪拜礼节。光绪看向张之洞,张之洞说:“皇上,吴参谋所言之事,不论是一二三四,还是五六七八,都是非常重大之事,不可轻易决定。臣提议,众位大臣多加思索,再议吧。”
李鸿章也说:“皇上,臣附议,日后再议。”
光绪说:“那好,此事搁后再议。”
这时,一个太监进来说:“皇上,太后有召。”
光绪说:“好。退朝。”
吴大佛刚想离开,另一个小太监过来对他说:“吴参谋,太后有召。”
于是光绪和吴大佛前后脚就进了储秀宫。
待坐定,太后说:“皇上,今个早朝的事,我都知道了。吴参谋说的这么多大事,事事难办,最简单的就算是废除跪拜之礼了,可也办不成,你怎么看?”
光绪说:“这些个老臣着实迂腐,在他们看来,什么都别动,对他们最有利,若是如此,我大清可真有亡国之危啊。“
“吴参谋,你说呢?”
吴大佛斟酌了一下,说:“其实这种事,臣子是断断不敢做决定的。万一是皇上在试探他们呢?所以他们势必要维持。我觉得吧,这种事得由皇上自己提出来,从小处提出来,慢慢改,大家习惯了,也就成了。”
“皇上,我觉得你若是真想改,可按照吴参谋说的试试。”
“孩儿,一切听亲爸爸教诲。”
太后看了光绪一眼,说:“皇上先去忙吧,我跟吴参谋说说话。”
第7章 新政(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