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徽宗深知赵构是诓言相欺,可他是善意的谎言,是为了照顾自己父皇的心情才这般说话的,他明了自己的父亲武行不通,这是其他皇子很难想到的,可赵构排行老九,又是贤妃所生,他要有所作为,实则难上加难,就是父皇也不能破了老祖宗立下的皇家规矩,否则,王公贵戚、文臣武将就会口诛笔伐且聚众闹事。
而赵构也有自知自明,作为三皇子的赵楷是多么卓越优秀,她的母亲是皇贵妃,父皇无比喜欢,况且,他作为人质,出使辽国,数年后才得以返宋,可他也无法与平庸的赵桓抗衡、对弈,这就是皇室和宫中的规矩,不按规矩办事,即便是皇帝也要被皇室和大臣弄得灰头土脸,下不了台面。因此,赵构的心里并没有太多的奢侈和幻想,他只是希望父亲也能像关照其他贵妃的儿子那样关照母亲只是个后宫贤妃的构儿,别让构儿给皇室和大臣们瞧不起,如是这般,他赵构也就心满意足。
让赵构臆想不到的是,父皇居然会退居二线,提前让大哥赵桓登基称帝,而父皇自己什么事情也不管,还以亳州烧香还愿为名,领着一大班旧臣南下逃跑。
且说,没能挡住金军一路南下的童贯大人,根据新帝钦宗的命令,前来京都汴梁当御敌留守,可一到汴梁,那些嘴巴不牢靠的皇宫妃子们,竟告诉他京都汴梁的真实情况,童贯晓然有变,故而带上心腹,骑着快马,连夜逃跑,可他拼命逃跑了两天两夜之后,才终于追上了太上皇。
而蔡攸则是自己作死,钦宗虽说不喜欢他,但也没想对他怎么样,在自己当上皇帝时,还特意将他升为正一品的文官——太子太保,太子太保虽不掌权,但也是皇帝的老师,其职位仅次太子太傅,可蔡攸不相信钦宗会如此简单地放过自己,他后悔自己建议徽宗让李纲回京,都是李纲害了自己,是他逼着徽宗交出玉玺、放弃权力,并让徽宗成为了道君太上皇。
起初蔡攸是想要巴结主战派,于是,他向徽宗建议,让太子监国领兵抗金,并把主战的李纲调回京城,以引起主战派人士对他的喜欢、好感,还让黄潜善以师兄的名义说服李纲投入他蔡攸的门下,可万没想到的是,黄潜善不但没有劝说李纲投入到蔡攸阵营,还倒戈一击,赞同师弟李纲的做法。
黄潜善当时是这样说的:“李纲建议道君皇帝改为道君太上皇,完全是出于他对大宋皇室的一片赤心而大胆提议的,他没有半点私念,是我大宋朝难得的忠臣……”
潜善的话还没说完,钦宗就在吴敏大人的鼓动下,大声宣布:“议事到此为止,就以李爱卿的建议为准,若谁再奏定斩不饶。”
见此,谁敢作声?蔡攸愤然骂道:“黄潜善乃十足的小人也。”
黄潜善擅长见风使舵,蔡京失宠后,他就及时改变航向,投靠了蔡京的儿子蔡攸。
蔡攸见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让太子赵桓检了个大便宜,本以为赵桓当上监国后就会心满意足,不想,赵桓野心勃勃,竟然同意李纲和吴敏的建议,让父亲退位,而徽宗皇帝也会听他们的唆使和鬼话,当什么道君皇帝。就是道君皇帝,那也算是皇帝的呀,可李纲见软柿子好捏,又提出什么道君太上皇,蔡攸眼看李纲和吴敏、钦宗步步紧逼,他也只好让黄潜善以师兄的名义出面来阻挡自己的师弟。
当李纲把道君皇帝和道君太上皇的区别说出来,并要徽宗接受太道君上皇封号的时候,蔡攸让黄潜善上阵抵挡。
黄潜善忖度:当李纲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钦宗的面部并没有丝毫的忧虑和不悦,反倒有些微的沾沾自喜,若是自己还一味附和蔡攸,将来定会死得难看,于是,他话锋一转,力挺自己的师弟李纲,蔡攸见此,气得差点吐血,可是毫无办法,因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只要让赵桓当上真正的皇帝,自己便可定死路一条。
第42章 胜者为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