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启走后,留下众人在一片惊愕之中。
那一张绢帛上的歌最是令人好奇且振奋。
许多人在苏启走后将那张绢帛拿过来细细端详。
很显然,他们的文化水平读这首词还有些不明白,尤其是对于其中的典故。
像什么汉终军、班定远呐,在本时空根本没有出现过,别说他们,就连全天下最具有学问的大家都不知道。
但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太低,所以也不敢怀疑苏启的文采和知识,看见不知道的典故,也只能怪自己水平不够,学识不行。
所以众人对苏启这首诗还是以佩服为主。
这年代,极少有个人创作出来的诗歌,大多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只有一少部分是个人创作的,而且个人创作的诗歌也不一定会被人记住作者,比如《诗经》当中的许多篇目,是能够看出是私人创作的,但大多数作者已经不可考了。
所以,诗人在这个时代虽然有,但肯定不占据主流,甚至是少得可怜,只有楚国的屈原,宋玉等是为世人所知的大诗人,但他们创作的却是以楚地的民歌为蓝本,与中原流传甚广《诗经》式诗歌大有不同。
而且,楚辞几乎都是浪漫主义的诗歌,而《诗经》却是现实主义的。
而楚国自古以来就被中原的大国称为蛮夷之地,习俗与文化根本入不了中原各诸侯国的眼。
所以,这个时候苏启以作中原诗出现在尚未形成的诗坛,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n
第66章:一首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