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李漱玉被他吓了一跳,见他沉思半晌,突然蹦出这番话来,好奇地问道:“瑜哥哥,你要改变什么?”
萧瑜将自己刚才所思所想,尽可能通俗地讲与她听。
李漱玉笑着回应道:“萧哥哥,我虽是江湖儿女,却也是念过诗书,也听过义父与我讲解那古人史事,你不必怕我听不懂。”
“我是在想,如果有一天,有那么一个人,能够取代赵光义,坐上那龙椅的位置,他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算是一个好皇帝?”萧瑜问道。
“政治清明、河清海晏!”李漱玉自信满满地答道。
“那古人为何还发明出那么多描述帝王的词章?比如节俭爱民、励精图治、任贤革新、体察民隐、省刑减赋、政治宽和、爱恤民命、睦邻安边、勤政爱民、忠厚仁恕、任贤用能、权略善战……”
“不管怎么说,都是那赵光义的反面!一切照着赵光义来看就可以了,他做的坚决不做,他不做的全都去做,那就一定是个好皇帝!”李漱玉恨恨不平地说道。
“其实我觉得一定都包含了爱民、勤政、太平这三件事。”萧瑜苦苦思索,却提炼出这三个核心要义。
李漱玉这时并不赞同,与他争辩道:“其实并不止这三个方面,不过,我一直觉得你告诉我大周世宗当时说的话,‘十年平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这才是真正胸怀大志、立足高远的皇帝才能讲出的话!”
“对!是我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太狭隘了!”萧瑜赞同道。
“平天下方能养百姓,否则军费耗用巨多,常年掠夺民间财富,万民如何能养?养百姓方能致太平,所有的盛世景象,皆由民富所来,天下之民,碗中有饭,房顶有瓦,人丁得以兴旺,国库便能逐渐充盈,商贾兴盛、百业兴旺,君主携子民称霸九州中原,强盛至极,方能得那安稳的太平之世!所以世宗对这件事情的认识,比那好多好多皇帝都深刻!”李漱玉将那句话拆开了讲予他听。
萧瑜击掌而叹:“漱玉妹妹,没想到你在这件事情上的认识,比我还要深刻得多,别看你年小我几岁,却堪当萧某的师父,师父在上,请受徒儿一拜!”
他是真心地觉得这娇小的圣姑,居然在这男儿志士方会去思索的问题上,认识如此清澈而深刻,简直甘拜下风。
李漱玉倒是被他这么一弄,搞得苦笑不得:“这也不全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啦!义父常常带我游历四方,在见到世间各种不平之事的时候,他往往会教导我,丑恶之事产生的缘由,必是人心之恶,但人心之恶,往往只能靠伦理纲常所束缚,而最能解决世间恶事的手段,并不是我们江湖儿女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是这世间那运行其表、运行其里的规则,而皇帝和这宣武楼上的文武百官,便是能够决定天底下到底是太平之世、还是恶贯满盈的一群人!”
“你的义父是说,这赵光义和那群文武百官,决定了这个世间的善恶?”萧瑜有些惊讶。
“不是他们能决定世间的善恶,而是他们制定出来的规则,他们所筹谋的法令、民政、税赋,他们拿出来的治国之策、国防之道、吏治之规,才是真正决定这个世道是好还是坏的根本!”
萧瑜感叹道:“人世间的恶无穷无尽,按你这么一说,全在这群人身上?”
“如果能换了他们,换一群明白这些道理的人来做天子,做官吏,或许这世间的百姓,会好过很多!”
第74章 表里规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