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甚好!这样一来,若我孤身犯险,便不用担心你的安危。”萧瑜没想到这“圣姑”如此聪明伶俐,谋略无双。
“不!那晚刺杀赵光义的时候,我陪你一起去!”
萧瑜见她如此坚决,便知她已有谋划,便不再询问,对那京城之行心里又踏实了许多。
第二天早上,两人携手来到襄阳城南的羊祜山,在堕泪碑前游玩。
那堕泪碑乃是西晋百姓怀念羊祜镇守襄州的功德,在这山上建祠立碑,如今,羊祜祠堂已然不见,只有那碑文仍旧矗立。
两人在碑前默读文字,聊起三国末年,西晋司马炎篡魏,随后各个击破东吴、蜀汉之后,一统天下之势,竟与如今有那太多相似之处,当前江南、川蜀一一击破,才由得赵光义数次北伐。
那时北方游牧民族虎视眈眈,随后便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朝代,战乱一起,民间惨不忍睹,九州百姓历经百年蹂掠,十室九空,方才得那隋唐盛世。
“天下大事,莫不如此,以史为鉴,可知兴亡之根本。”萧瑜见碑兴叹。
“如今大宋人心不稳,赵光义堪比那隋炀帝,隋唐更替,也许在所难免。”
“你怎么想到了隋唐?”
“历经唐末战乱,藩镇割据,后经五代、十国,也许又快到了我华夏大一统的时代了。”李漱玉提醒他。
“你是说赵光义如此穷兵黩武,盘剥百姓,也许会重蹈隋炀帝的老路?”
李漱玉虽是女流,却不是那诗书不通的俗人,在论史方面不输于萧瑜这等世家公子:“赵光义弑兄杀侄,法理不合,诸侯未定,又起削藩之策,依我看,他是走了秦二世和隋炀帝的老路。”
“如果我小舅公远走他乡,不再起义造反呢?”
“那也一定会有其他人会反!不是蕲王,便会有其他人假借王侯之名,陈胜、吴广之辈,也许会出来更多!”
“那……如果是你明教教主要反呢?”萧瑜想不出还有谁,能更有实力造反。
“我明教乃江湖门派,虽不问朝堂,但是如果有一天,有人打着明教的旗帜造反,响应者众,那也有这个可能!”李漱玉不假思索地答道。
“后人将如何看待起义造反之事?”
“百姓心中知道感念羊祜这样的好官,也会知道拥护怎样的英雄去做皇帝……光武帝刘秀,息民勤政,轻徭薄税,整顿吏治,人人都说他是位面之子,得位太顺,殊不知他只不过是顺应民心民意,所以才能如此功绩。”
“好!我明白你的意思!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赵光义多行不义,就算我小舅父不愿意反他,也必然有那得人心者起义反叛!”萧瑜只觉胸中畅快,大丈夫不拘小节,如今被这漱玉妹妹启发,便觉自己之前所思所想,未免太酸腐,至此,他才想通那天成庄里没有想明白的事情。
他站在岘山的山崖旁,看着那远处襄州的城池,缓缓说道:“德不配位,自有英雄取而代之!”
第63章 取而代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