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8章 大棚二[1/2页]

浪迹大宋 米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半路上,杨帆突然想起种菜这种事虽然看着简单,但还是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比较稳妥,比如说帮他种过土豆的陈老伯,于是他又赶紧让孙达另外雇了一辆马车,去请陈老伯过来帮忙指导一下。
      当杨帆走进门的时候,发现李叔他们几个人也在院子里忙着腌菜,为什么说也呢?因为杨帆早上已经在城内的家里看到过张玉林的腌菜手法了,这也是他突然想要弄个大棚来种菜的缘由。
      这习惯了后世里冬天也不缺新鲜蔬菜瓜果的生活,杨帆可不想无菜可吃,怎么也得想方设法“抢救”一下才是,难不成天天吃腌菜过活?那也太对不起自己了。
      入冬以后,万物凋敝,蔬菜自然也不例外。面对冬天蔬菜不足的情况,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延长蔬菜保质期、防止提早腐烂,于是有了“腌菜”,先秦人称为“菹【zū】”。何谓“菹”?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称:“?,阻也,生酿之,遂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
      腌菜是人们冬天最主要的蔬菜之一,除食用外,多用于祭祀。且什么菜蔬都可“菹”,其中以韭、菁、茆、葵、芹、?、笋七种菜蔬为主,称为“七菹”。菹是将整菜进行腌渍,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蔬菜切碎后腌渍,称为“?【jī】”,本意指腌制过的韭菜,也泛指经腌制、切碎制成的菜。古通“齑【jī】”,如此加工过的蔬菜口感更好。
      除了腌和菹,冬天还能吃干菜。《四民月令·九月》记载:“九月藏茈姜、?荷,作葵菹、干葵。”意思是农历九月份开始收藏鲜嫩姜、?荷(草本植物,可做中药),腌渍葵菜,晒干葵菜。这里的干菜与腌菜制作方法正好相反,须将菜蔬水分晒干,类似于后世常见的“梅干菜”。
      不论是腌菜还是干菜,蔬菜的营养成分损失都比较大,于是人们又摸索出了“窖藏菜”,比如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大白菜,一般都是通过窖藏延长保持期。
      用于贮藏菜蔬瓜果的地窖为“荫坑”,其“藏生菜法”为:“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荫坑不仅可以贮藏蔬菜,葡萄、梨、苹果等瓜果均可秋贮冬食。
      除了窖藏延长果蔬保质期,用于冬季消费的贮藏手段还有沙藏、冷藏、混果、蜡封、密封等。如“混果法”,就是将不同的果菜品种放在一起贮藏使其不变质。如贮藏梨时混贮萝卜,过年时都不会坏。
      还有一种“黄化”生产蔬菜的方法。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所谓的黄化,就是让蔬菜在生长过程中无法形成光合作用,不再产生叶绿素,蔬菜发黄。通过黄化手段产出的蔬菜更柔嫩、纤维减少,既补充了冬季蔬菜品种不足,又满足了口味需求。
      黄化蔬菜最早的品种是豆芽菜,称“黄卷”,也就是后世大家常吃的“黄豆芽”。在大宋朝,豆芽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品。
      大宋朝不仅有黄豆芽,其他豆类也能黄化,韭、葱、蒜、芹菜等蔬菜的黄化也都很普遍。比如人们是这么种植韭黄的:“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韭黄较贵,“比常韭易利数倍”,因此人们在冬天时甚至把韭黄当作是一种珍蔬。
      大白菜早期名叫“菘”,白菜是统称,又称“白菘”、“白头菜”,在大宋朝,有大白菜(大白头)、小白菜(小白头)、黑白菜等多个品种,白菜是直接放在菜地覆盖起来的,即吃即割,且大白菜已经取代了有“百菜之主”美誉的葵菜,成为了宋人冬天最主要的蔬菜。
      虽然这些腌菜、干菜、窖藏菜看起来似乎味道不错,但如果有新鲜蔬菜可以享用,岂不是更好?作为穿越者,既然想到了温室大棚,总得试上一试才行。
      其实杨帆也了解过,古人早已有过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先例。
      例如汉朝时,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乃它非法食物,悉奏罢,省费岁数千万。“蕴火”是一种不起火焰的燃烧方法,目的是为室内增温,利于蔬菜生长。召信臣称反季节蔬菜是“非法食物”,不能吃,显然这是大忽悠,其真实目的是劝皇家不要太奢侈。
      除了通过火道来加温度的(郁养),也有挖掘窖坑利用地温来催芽育苗的,甚至是利用天然热源来生产反季节果蔬的,例如唐朝就有专门为宫廷种植反季节果蔬的“内园”,其实际就是通过引进温泉的热水,创造出了适合蔬菜生长的温度。
      

第58章 大棚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