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没有弄出玻璃,不然用来装香水那是再适合不过了,不过大宋的瓷器制造业正值巅峰,不仅追求釉色之美、亦追求釉质之美,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为此,杨帆不惜代价地订做了一批端庄典雅、雍容华贵的精致瓷瓶,用来给各种香水装瓶,倒也不比玻璃瓶子差。
杨帆让人去采集花朵的时候已经是农历八月初了,刚好是荷花、桂花、菊花、茉莉花等的花期。薰衣草的香味很浓厚馥郁,比较持久;玫瑰的香水味道甜美而娇媚,美得端正、温婉,不霸气可也不是小家碧玉;菊花香水有一种清淡的辣,显得有些“暗香盈袖”;茉莉花提炼出来的精油相当厚重、浓艳,甚至有一丝清苦的气味;兰花香气清雅而悠远,如同君子一般;栀子花也是浓香,甜香中带有奶油质感,却并不腻人且清新典雅;而杨帆最喜欢的则是桂花味的香水,极甜又极清幽,特别是加入一点茉莉和麝香,让整体气质显得十分清秀。
在夹杂着各种香水味的实验室里,杨帆打铁趁热、马不停蹄地继续投入到肥皂的研发试验中去。
肥皂的制作工艺和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其主要就是利用油脂中的脂肪酸在和碱水溶液混合时会发生皂化反应而成。
大宋朝吃的基本上都是是浑油,也就是动物油,植物油太贵,而且不多,只有菜籽油和芝麻油。大宋人民吃肉的习惯也不太一样,最贵的是羊肉,牛肉和羊肉比要便宜很多很多,而含有油脂的肥肉则要比瘦肉贵很多。
《礼记·少仪》中有一句话“君子不食溷腴”,大概意思是猪狗的食性是杂食的,近似于人,君子应怀着对同类的仁爱之心,不食用它们,后来这句话的意思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想,表示君子应该独善其身,不与肮脏的人或者事情沆瀣一气,与吃不吃猪肉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唐宋时期不少士大夫有了新的看法跟君子远庖厨一样这句话又被解释为君子不应该吃猪肉,偏执的认为这就是圣人说读书人身为明理之人,应当堂堂正正,干干净净,猪啥脏东西都吃,“牧豚人”喂猪都用些泔水之类的脏东西,所以猪肉也是脏的。
苏轼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称猪肉价格便宜得好似泥土一样,而富人不肯吃,穷人却不会煮。富人不屑吃猪肉的原因是宋代流行吃羊肉,大宋皇宫“御厨止用羊肉”,原则上“不登彘(猪)肉”,羊肉是宋代的宫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上行下效之下,富人们的眼珠子都盯在了羊身上,请客的时候自然不会把猪肉摆上餐桌。而穷人不吃猪肉,不是猪肉不好吃,而是把猪肉做成美食的成本太高,胡椒之类的调料可是奢侈品,即便是猪肉便宜,也不是一般穷苦百姓吃得起的。
也正因于此,猪肉的价格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大宋朝一匹马大概价值二十贯,一只羊大概五贯,而一只猪的价格只要一两贯左右,所以杨帆所用的油脂自然是猪油了。
杨帆虽然找不到天然碱矿,但他可以从草木灰里提取碱液。
将各种杂物过滤掉的草木灰和水搅拌均匀然后煮沸,放置一夜后,就可以得到一些淡黄色的清液,这个液体就是碱液,而且浓度很高。
杨帆做了多次实验,找到了合适的油量与碱量混合的比例,按照实验得来的配比,往草木灰碱液中加入熬制好的猪油,同时适当加入酒精,因为油脂不易溶于碱水,加入酒精为的是增加油脂在碱液中的溶解度,加快皂化反应速度,然后将这些混合溶液加热并不停地搅拌,直到油脂完全溶解,大概把水分蒸发一大半的时候往里面适当添加盐,可以降低高级脂肪酸钠的溶解度,使肥皂析出,即增加肥皂的硬度。
将煮好搅拌完成的肥皂液注入模具中,静放一段时间,待冷却后取出,最后得到的淡黄色沉淀就是杨帆期待已久的硬脂酸钠,也就是肥皂。而剩下的液体中除去杂质后,可以得到粗甘油。
后来,杨帆更是在肥皂里添加了香料、植物精油等,再放入精致的模具里压制成型,如果有需要,甚至可以印上花纹和品牌标识等。
经过实验,杨帆制作出来的肥皂,虽然起泡少,但是去污效果还是挺好的,且含有天然甘油,保湿效果好,对肌肤温和,能在清洁污垢的同时,形成一层保护膜,达到保护肌肤的效果。所以不仅可以用来洗涤衣物,也可以用来洗脸沐浴等。
第29章 实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