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剧情的发展,很快便进行到守楼这一出戏。
此出一开始,侯方域为躲避马士英、阮大铖的迫害而离开汴京,李香君在同侯方域分别之后,独居媚香楼上见所藏折扇而思念侯方域。此扇原是侯方域随身携带的一把普通的折扇,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之时,侯方域在折扇上题写了一首诗,把折扇送给李香君收藏,这折扇便成为象征二人爱情的信物。
不久时局发生重大变化,马士英把持朝政,强逼李香君嫁与漕抚田仰为妾,李香君不从,矢志守楼,她撞头流血,溅在侯方域所赠折扇上,这折扇便成为李香君为侯方域守节而坚贞不屈的见证。
李香君头包巾帕、一副病容,她以死拒绝嫁与田仰做妾,养母李贞丽只得冒香君之名嫁给田仰,这媚香楼便只剩下香君一人独守。她卧病空楼,冷帐寒衾,无人作伴,好生凄凉。她冒死为侯方域守节,而此时侯方域却不知流落何处,也不知道自己为他守节的苦情。
李香君回想起昨日恶仆盈门、强逼娶亲的情景,心中尚有余悸;而想到养母李贞丽替自己抵挡这场灾祸,如今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思想前后,香君不由得一阵酸心。
这时,李香君取出侯方域赠送给她的那把诗扇,展开观看,对扇思人,更觉伤怀。她看到扇面上溅落点点血迹,为此扇的被污损感到可惜。
她唱:你看疏疏密密,浓浓淡淡,鲜血乱蘸,不是杜鹃抛;是脸上桃花做红雨儿飞落,一点点溅上冰绡。
侯郎侯郎!这都是为你来。
一曲,自述她所见的扇上血点的分布情形,疏密浓淡,不成规则,色彩殷红,艳若桃花,这是自己脸上流出的鲜血啊。她因此又想到侯生,自知这都是为了侯郎守节才这样做的啊。
苏昆生和杨龙友来看望李香君,见到那把溅有血迹的诗扇,杨龙友就取青草的绿叶的绿汁作为颜料,在扇面上就着原有血点添上枝叶,竟成了一幅折枝桃花图,这折扇便因此称为桃花扇。李香君见到扇面图画,不胜叹息。
她唱:一朵朵伤情,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流水愁漂。摘的下娇色,天然蘸好;便妙手徐熙,怎能画到。樱唇上调朱,莲腮上临稿,写意儿几笔红桃。补衬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
那扇上的桃花,朵朵迎风伤情,片片对水消魂,色彩与形状皆似出天然。即使像古代徐熙那样的著名画师,也难以画出如此美妙的图画。这桃花和绿叶互相映衬,显示出《诗经》的名句“桃之夭夭”所描写的那种桃花的娇姿与风韵,象征着风尘女子的红颜薄命。
李香君对侯方域如此深情,使杨龙友、苏昆生受到强烈震动。杨龙友提出让苏昆生前往扬州等处去访察侯方域的下落,苏昆生表示同意,并提出让香君写一封书信为凭。李香君说:“奴的千愁万苦,俱在扇头,就把这扇儿寄去罢。”
。。。。。。
“好一把桃花扇!”
“先前我还瞧不起这叠扇,是我错了。”
“人家那可是定情之物。”
“我观那叠扇美观大方,我大宋目前市场上的叠扇根本没法相提并论。”
“香君为候郎守节,着实让人钦佩。”
“呸,那马士英、阮大铖忒不是东西,某恨不得活剐了他们。”
台底下,观众们议论纷纷,有感动、有不忿、有怜惜。
嘈杂的观众们在绯绿社的安抚示意下,这才慢慢平复下来,继续观看。
很快,剧情便发展到了桃花扇中最精彩的骂筵。
李香君托师父苏昆生寄扇去后,整日足不下楼,静盼侯方域归来。马士英、阮大铖为了取悦于福王,在秦淮旧院收罗清客和妓女,教演阮大铖的《燕子笺》传奇,马士英、阮大铖派出的差役如狼似虎,丁继之、卞玉京先后逃走,沈公宪、张燕筑、寇白门、郑妥娘等俱被传唤到礼部过堂,李香君也被搜出,她顶替李贞丽的姓名入选。
李香君被强拉下楼,因脚小而行走艰难,痛苦不堪。
下红楼残腊雪浓,过紫陌早春泥冻;不惯行走,脚儿十分痛。传凤诏,选蛾眉,把丝鞭,骑骄马;催花使乱拥。
她唱这一曲,述说自己遭受的苦况。此时方在正月,残冬天寒,路有积雪冻泥,坑坑洼洼,她的一双小脚走这样的道路,疼痛难忍。可是,那些骑马扬鞭的差官即恶狠狠地驱赶着她们,毫无怜惜之情。香君想到自己落到这个地步,无可奈何,但是胸中志气是不可磨灭的。
赏心亭中,马士英、阮大铖及杨龙友同在饮宴,验看点选的妓女,召李香君唱曲佐酒。
李香君首先唱出一曲:妾的心中事,乱似蓬,几番要向君王控。拆散夫妻惊魂迸,割开母子鲜血涌,比那流贼还猛。做哑装聋,骂着不知惶恐。
倾吐自己的满腔心事,她心中的不平事主要有两件,一是夫妻分散,一是母子离别,并且因此受伤,鲜血飞溅。曲词虽然没有述说两件事的详细情形,但分明是指她同侯方域的分散以及同母亲李贞丽的离别,以此控诉马、阮奸党对自己的迫害。此时,马、阮还只当她是李贞丽,一时未必能够明白这个女子就是李香君,也还不知道李香君拒嫁守楼碰头流血的情节。因此,香君说他们“做哑装聋,骂着不知惶恐”,对他们的专横和昏聩予以嘲讽。
&nbs
第23章 演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