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2章 妥协(1)[2/2页]

朱元璋与我聊明史 寡欢太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扬州府的童权,横行乡里。而且又是谢长风一家的作祟,才有了扬州百姓抗拒徭役。
      徭役,是朝廷对百姓的要求。是官府向普通老百姓,所摊派的无偿劳动。
      在一定程度上,徭役代表着朝廷的威望。
      因此,即便童权和谢长风有千般万般的不是,扬州百姓也不能抗拒徭役。抗拒徭役,就是在打朝廷的脸。
      在朱元璋看来,童权、谢长风和扬州百姓,完全是两码事。
      官员出了问题,朝廷可以惩治官员。但官员的问题,绝对不可以成为百姓抗拒朝廷的理由。
      这,便是皇权。
      陈则武看得出,朱元璋这是要借扬州百姓,维护朝廷的威望。
      “你们带了多少人。”李景隆同样看出了这道旨意的深意。但他也无可奈何,遵旨,是他唯一的选择。
      “三千人。”张凯之回答道。
      三千人,这是京师大营中一个营的人数。
      李景隆动了动喉咙,还是没有发出声音。三千人,如果只是为了避免百姓对抗徭役,那也有些太小题大做了。
      眼面前,京师大营的将士们,列阵排好,随时等待张凯之的一声令下。
      而张凯之,则是在等陈则武的让步。
      李景隆挪动脚步,给张凯之让出位置。而陈则武,却是一动不动。
      “陈兄。”李景隆小声提醒。
      陈则武选择了妥协,他不可能去对抗皇权,更不可能对抗朱元璋的皇权。
      徭役,本是朝廷摊派给百姓的,历朝历代都会有。
      而扬州百姓如此抗拒的原因,就是朝廷不仅征集徭役,还收了他们的地。最主要的就是,那个卖鸭肉汤的老妪,一家都死在了运河里。
      没了青壮年,官府却还要让他们家出人。不出人,那就出钱。
      “恐生民变。”虽然选择了妥协,陈则武还是说出了担心。
      如果,再对扬州百姓施压,一旦激起民变。无论是陈则武还是李景隆,又或者是这个张凯之。所带来的后果,无法承受的住的。
      因此,陈则武的态度依然不变,那就是等河南的百姓过来。
      这在陈则武看来,也是最好的办法。
      而朱元璋的想法也很明确,那就是必须要让扬州百姓行徭役,以此来维护朝廷的威严。

第712章 妥协(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