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8章 诸葛亮的想法[1/2页]

三国:曹家逆子真没想造反 逐梦星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夏邑。
      诸葛亮来到此县已然半年有余。
      半年间,徐州的所见所闻令他耳目一新。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他凭借自己的才学,短短半年不到便从普通的教书先生一路爬到了县丞之位。
      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科考的间隔导致。
      每年开两次科考,一次春闱,一次秋闱。
      且只有官府中有缺时才会开办。
      徐州因为扩张极快的原因,人手一直很缺。
      诸葛亮参与的春闱便几乎以满分的成绩过了申论、数算、政务三门,成为了一名小吏。
      秋闱又在实事、政令、律令等多门科考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届县丞。
      县令如今任期已有三年,如果京察合格的话便会调回下邳郡,到那时,他诸葛亮便会成为夏邑的县令。
      这半年,或许在士子们的眼里,会认为堂堂卧龙大贤竟然屈尊在一个小小的县城之中,可谓是明珠暗投。
      可对诸葛亮来说,却认为这一趟游历相当值得。
      徐州不少的律令令其耳目一新。
      军功授爵的变通,农业及工商业的发展,废除察举,兴科考吏选官等等,
      绝对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徐州一州之力,比之兖豫司三州更为强悍!
      这半年来,他深入民间。
      重新认识了百姓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人,有着怎样的诉求。
      战国时,孟子曾言,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切莫要小看一个老百姓个体的力量。
      做好一个个普通人的安排,他们拧成一股绳时便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比如,夏邑。
      夏邑在诸葛亮刚来之时,整个县人口不过两三万,县城里的人口也就一万左右。
      税赋不过八千两纹银。
      半年后,
      夏邑的人口翻了一倍!
      增长到了接近六万之数。
      税赋更是翻了四倍。
      达到三万余两。
      夏邑新开的纺织作坊,粮油作坊,河运作坊,钢铁作坊等等增至六十余家,总计雇工数量增至八千余人。
      其中尤其以河运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这便是诸葛亮作为县丞向县令提出的第一道措施。
      振兴河运。
      夏邑距离下邳很近,可道路却并不算通畅。
      在他看来,一个县若想要富裕,道路通畅是前提。
      而夏邑并没有那么多钱财来重建驰道。
      不如先转向河运。
      购买船只,兴办河运,将夏邑生产的多余的粮油、纺织物销售出去,同时购买百姓所需的日常用物。
      只要货物流通起来,夏邑便有得赚。
      果然,河运通运的不到三个月,人们趋之若鹜的加入了河运供应和分销的队列当中。
      甚至有富商直接在夏邑建立了一个临时的仓库和造船厂,直接在夏邑卸货,同时建造船只。
      仅仅河运一项,便带来了上千名的雇工和上万两的纹银收入。
  

第198章 诸葛亮的想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