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丘陵地带。
一男子将斗笠扔在地上,擦着汗喘气儿道:“父亲啊,这茶树真的会像仲达所说发大财么?”
说话的人乃是司马朗。
如今已然入秋。
自他们迁徙来此,已有半年之久。
春季时,在司马懿的推动下,世家们开始散尽仅有的一点点家财,甚至不惜售卖农田作为抵押,买到了许多红土地和茶树。
这招致江东的土著对他们鄙夷至极。
毕竟人人都知道,红土地种不出来粮食,收益很低。
放着较为肥沃的土地不要,全部换成了这没什么价值的红土地,不是傻子是什么?
世家子弟们历经现实的摧残和求生的本能,竟放下了养尊处优的态度,隐忍起来,对这些人的话全当听不见,闷头做事。
司马懿告诉他们,想要东山再起,连几句恶语都容不下,怎能成大器?
夫处世之道,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既然决定了从经济层面翻身,就万万不能再像以前一样。
受不了的可以走,切不能留在这儿害了大伙。
这群公子们平常奢靡生活惯了,刚开始还适应不来,可听到司马懿说要将他们赶走放逐山野,自生自灭,立刻收敛起了性子。
他们读过书,君子六艺不说精通,可也不差。
于是司马懿将他们聚集起来散发到柴桑等诸多城镇,做些小生意,一来打探情报,二来拓宽下财路。
世家子弟如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怎敢不抱团取暖?
果然,由于当地人的轻视,红土地很快便收购数万亩,同时大批的茶树也被低价移植了过来。
对于汉末来说,填饱肚子才是重中之重。
不是说当地人蠢笨,迟迟发现不了红土地适合种植茶树。
而是茶树的生长周期需要三年以上,才能采摘茶叶。
你让贫困人家三年不种粮食?可能么?
而占据着红土地这贫瘠土壤的,恰恰是这些贫困人家。
富裕人家茶叶需求很大,可他们占的又都是肥沃的土地,自然不会在红土地这等收益低的地方种植茶树。
故,红土地的价值便迟迟没有发现。
司马懿收购完红土地,移植茶树后,日夜记录这些茶树的长势,并且请了不少专门研究农学的士子,和熟练农事的老农负责培育。
果然,半年之后,第一批秋茶成功收获!
司马朗由最开始的质疑,转向如今的两眼放精光!
“仲达,你说多少?”司马朗看着来报好消息的司马懿,喜上眉梢道。
司马懿不疾不徐的笑道:“兄长,相比较于肥沃土地的种植茶树,产量足足翻了一倍啊!”
一倍!
别小看这一倍。
那一亩肥沃的土地可是顶三亩红土地的!
这里外里,可是翻了六倍的价值啊!
那些原本分配给世家们较为肥沃的土地,一下子倒腾出来六倍的价值!
谁不欣喜?
司马懿悄声道:“兄长,还请保守秘密。”
“我们万万不能将眼光停留于此,而是要按照我们原先的计划,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引爆此事。”
司马朗笑道:“当然,贤弟啊,你先去跟各家家主打声招呼,
第195章 茶树、红土地与粮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