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领军所得,所以洛阳王的那些降臣也大都被先皇安排给了林星渊处理,而张永望当时就是被安排了一个正八品下的晋王府参军事,干的是检校杂事的活计。
直到偶然一次在府中与唐修竹相遇,故人相逢,一番畅谈之后,就被唐修竹举荐给了当时还是晋王的林星渊。
此后,张永望才算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也逐渐得到了升迁,直到现在已经是位列宰辅的当朝重臣。要认真点说,唐修竹其实对张永望还有点举荐之恩呢。
但是这份交情的含金量,其实也只能算是一般,因为二人的交际并不算多,而且唐修竹也压根没有和张永望深交的意思。
或者说,唐修竹压根就没有和长安城中这些达官贵人深交的意思。
因为在大夏立国之后,唐修竹就果断拒绝了先皇给的所有封赏,包括让很多人都眼热不已的太子太傅之衔。
转而只是向先皇讨要了一座营建于南山脚下的道观罢了,之后又再三推脱掉了林星渊的挽留,去了观里修身养性,一副不问世事的模样。
五年前,更是直接离开了道观,去云游四海了,直到几日前才回到关中。
要不是前日“恰好”在街上相遇,张永望一再邀请,唐修竹也不会来豫国公府上做客。
言归正传,张永望为何要让儿子拜这么一个闲散道人为师呢?
报恩?当然不是!
因为唐修竹是皇帝以密诏找回来的,至于找回来干什么,皇帝没明说,但是应该是与北部边疆的战事有关。
这些这件事情很隐秘,满朝文武也就寥寥几人能知,作为宰辅之臣,又任职着门下侍中的张永望,自然是位列其中,并不是秘密。
召回唐修竹做什么呢?
别忘了,人家可是当今陛下曾经身侧的第一谋士,虽然这些年远在江湖,但是张永望相信,唐修竹和皇帝这些年从来都没有断了来往,要不然密诏怎么可能准确的送到正在云游四海的唐修竹手上呢?
不同于骆安策,人家是世家贵族的代表,也不同于关峰,女儿是备受宠爱的贵妃,乃是皇家嫡系的标杆,在当朝宰辅之臣当中,张永望的底子算是最薄的一个,因为他曾经那个小家族,早已毁在战火当中,勉强算是寒门子弟。
而世家、贵戚、寒门子,这三方,正是林星渊平衡朝堂的重要砝码,这也就是除了确有才能之外,草根出身的张永望能做到门下侍中的原因之一。
但是久居高位之后,张永望的心态变了,这个寒门子,不想再势单力薄了,他也想成为骆安策那样的人,让张氏一门,像骆家那般传承下去。
所以,让儿子拜师,拉拢唐修竹,就是张永望试图巩固自身地位,扩充家族实力的打算之一。
而另外还有一个计划,同样也与面前的张佳凯有关,暂且不谈。
拜师自昨日就已经提过了,可是唐修竹却一直都是云淡风轻的态度,既不拒绝,也不接受,就跟没听见似的。
张永望见唐修竹还是之前的态度,心中暗自叹了口气,但也知道不能表现的太过心急,于是就接过话头问道:“何事,说吧。”
张佳凯闻言也不敢耽搁,拱手回道:“门下省差人来报,陛下有急诏下发,请父亲去省中商议。”
急诏?
张永望不禁眉头一皱,思虑了一下,摆摆手,说道:“知道了。”
“既然张兄有政务处理,贫道就先告辞了,叨扰多日,不胜感激。”等张佳凯一走,唐修竹就站起身来拱手说道。
这是要走啊!
张永望赶忙起身挽留道:“多年未见,唐兄该多住几日才好啊。”
唐修竹摆摆手,笑着说道:“不了,此番入京还有他事,不敢再耽搁了。”
张永望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明悟,随即也就不再挽留,只是想了想,还是说道:“唐兄既有要事,小弟也就不再多留了,只是犬子拜师一事,还请兄长多加考虑。”
唐修竹笑了笑,这才给了一句准话:“贫道一介布衣,实在是配不上为公子之师。”
......
第59章 张永望与唐修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