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0章、建新农村[2/2页]

北塘村往事 楚风文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更高的目标迈进。
      早在2004年,木生就操持过这件事,设计图纸和选址都是成型的。
      因此,北塘村成为全县第一个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村,理所当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照。
      北塘村新农村项目,正式立项,并走入了审批流程。
      木生记得小时候,和治天、慧敏一起玩过家家,就有过盖高楼的桥段,那时候,只是一个几个小小顽童的游戏,或者说是憧憬。
      可没想到,二十年后,作为北塘村的带头人,赵木生要把这儿时的梦想,变为现实。
      这几年,村集体积累了一笔财富,原来,木生是有过分红的想法的,可后来,他还是改变了主意。
      古老的村庄,破旧的房屋,这不是他心目中的家乡,他要创造一个奇迹。
      木生甚至想象着,到某一天,北塘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产业,所有人都过上美好富足的生活。
      为此,在这次新农村的设计中,除了照顾每家每户的居住之外,还留下了发展产业的空间。
      不害怕精进,生活才会变得更精彩。
      在木生全力推进项目,努力为改变北塘村面貌忙碌的时候,刘广发已经彻底躺平。
      儿媳妇赵英芳,又生了一个小孙女,这下子,刘广发变身全职保姆了,他对村里的事务不闻不问。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这个村支书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任何带头作用。
      反倒是,在背后频繁搞起了小动作,给赵木生制造了不少障碍。
      用严肃一点的评价,就是刘广发已经背离了初心,忘记了使命,很不讲政治了。
      前阵子,木生给了王青林房屋赔偿款,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人家自己还掏了三万块钱。
      可在刘广发的嘴里,就是赵木生收买人心,利用公权给关系户谋好处。
      这话要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还情有可原,因为思想认知和看事角度不同,也在所难免。
      可从你村支书刘广发的嘴里说出来,这影响就不一般了。
      当刘广发的说法,通过老人的嘴传到王校长这里时,王校长意识的,刘广发在背后捣鬼,给赵木生使坏。
      老校长不顾年事已高,拄着拐杖,专门去找了刘广发,刘广发也曾是他的学生。
      见面寒暄过后,王校长,说:“广发啊,我来找你,想和你说说我二弟要补偿的事。”。
      在王校长面前,刘广发还是十分客气地,说:“老校长,您就直说吧!”。
      “村里修路占了我家老宅,该不该给补偿呢?总不能白拆了吧!”王校长不客气地说。
      “赵木生安排给了补偿,这是出于公心,村里出了三万块钱,这本是公道价,无私无弊,我希望你不要背后说三道四的,这不太好,不利于团结。”王校长拿出教育学生的口吻。
      “老校长,您想多了,我是同意给补偿的,我也没说啥啊!”刘广发辩解道。
      “广发啊,你是支书,说没说,你自己清楚,今后不要再干这种事了。”王校长说。
      又唠了一会村子发展的事,王校长告辞,回了养老院。
      可随后,刘广发又对木生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开始说三道四,他把这个工程给说成劳民伤财的项目。
      理由是,许多年轻人,都打算在城里买楼房呢,谁稀罕乡下的破房子。
      在刘广发的言说下,也有个别村民不明就里,找过木生,问:“如果不要村里的房子,能够给补偿多少钱?”。
      这倒让木生毫无思想准备,一时竟然不知道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了。
      他更隐隐地感觉到,有人在背后捣鬼。
      但是,他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一切,还有诸多的正事等着他去做呢!
      与人计较太多,不仅浪费时间,还会不断加重负面情绪和各种矛盾,伤人又伤己,何必呢!
      木生选择宽容他人,就是在善待他自己。

第230章、建新农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