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曾经有人,在闲话中心评论过赵木生,说:“这小子,干建筑出身,就爱盖房子,别的干不好!”。
其实,这些话是有失偏颇的。
回顾一下,我们的赵木生回村几年来,在发展产业方面,搞出了大动静。
无论怎么搞,他都没有脱离农业,而是十分重视农业,现在把农业产业化,推到了相邻的三屋村。
“三农”问题是个大课题,他赵木生没上过大学,没有高深的理论功底,可他把握住了农业问题。
农民不能脱离开土地,这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报纸上也有过报道,有些地区,大刀阔斧地开工厂,办企业,变农民为产业工人,结果因为产业选择方向错误,工厂倒闭,成为了改革失败的反面典型。
另外,在环保意识方面,木生的思想意识是符合时代的。
他关闭了污染的窑场,治理了两座矿山,这都是他可圈可点的业绩。
不过,在他所谋划的移民新村审批问题上,遭遇了审批难题。
国家的生态移民政策,都是从偏远,不宜居住地带,整体搬迁到宜居地带,而且还有移民补助款。
北塘村的移民不属于此种情形,实际上就是新农村建设项目,严格来讲,木生称为移民村是不准确的。
村里的申请材料报到镇上,镇里也不知道怎么审批了。
这边村里,建设的积极性很高,可镇里犯了难,不知道怎样审批了,这次的建设规模有点大。
为此,镇上蔺书记带着木生,专门跑了一趟县里,转了好几个职能部门,回答都是一致的“按目前的政策,批不了!”。
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蔺书记去找了县长,县长倒是给出了一个说法。
县长说:“据内部资料显示,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文件,正在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估计明年(2005年)就能够下发,到时候肯定有配套的审批办法,木生,你再耐心等一等吧!”。
没有政府的行政审批,北塘村的新村建设暂时被搁置,这一度让木生很郁闷。
刘慧敏则有她的看法“好饭不怕晚,如果明年国家出台政策,没准还有扶持资金呢!反正大家有地方住,那就耐心地等一等吧,别着急!”。
村里盖新居的事搁置,倒是让刘万山暗自窃喜,他有他的小盘算。
哼!你个赵木生,居然在年夜饭大席上,夸下海口,要把村里的房子盖得比我的小楼洋气。
现在看来,赵木生吹出去的大话,落实不成喽!
可是,想来想去,刘万山也回过味来,如果他赵木生盖了新楼,也会有我刘万山的一处。
这样,狡猾的刘万山反而对木生言说的新房,开始期待了。
按说,赵木生待他刘万山不薄,儿子、儿媳妇、姑爷和姑娘都给安排了好营生,现在两家的日子过得都不赖。
每当他踱步在大街上,或者迈步走进闲话中心的时候。
刘万山的嘴里,都是对赵木生的无限夸赞,十分忠诚,他更成为期望村里项目尽快启动的主要呼吁者。
这家伙就是狡猾,要不怎么人送绰号“小狐狸”呢!
当然,即使是这样,刘万山也不忘和赵老蔫套近乎,他知道那头是炕头,那边最热乎。
不过,经过前几场事,老蔫也看清了小狐狸的嘴脸,始终和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俩人无非是去西场院,共同晒上一会儿太阳,扯几句闲嗑,互换着品尝各自的火烟,过足了烟瘾后,俩人在一起咳嗽一阵,就各回各家了。
二人都处于享福,养老的状态了,谈论的话题,大多集中在那个火红的集体时代。
倒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两位老人家,依然活在对过去穷困生活的回忆之中。
似乎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更有滋味!现在的日子,反而变得索然无味了!
第211章、审批遇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