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进入冬季,从立冬到春节这一段时光,是农村中最为清闲的季节。
在这些日子里,树叶落光,万物萧条,庄稼人不用再到地里去忙活,一年的劳苦结束。
这个时节就是走走亲戚,打打小牌,做点吃喝,等着外出务工的亲人们回家过年了。
但是,今年的北塘村,不比往年,这个寒冬里,北塘村却搞得火热。
刘广发和王大军又获得了乡里的表扬,夸赞或者荣誉是最好的兴奋剂,大红的奖状让二人云里雾里的,积极性很高。
县种子公司领导,在镇上的最高级饭店,盛情宴请了北塘村的“两委”班子。
总经理亲自出面陪酒道谢,推杯换盏,称兄道弟的一场豪饮。
席间,种子公司经理各种感谢,言语之中的意思是“北塘村的种子纯,能卖上好价钱”。
刘广发暗自思量“你们卖上好价钱,关我们屁事,为了你这破项目,我他妈的搭上了一个爹!”。
王大军表现得异常积极和兴奋,他和种子公司的领导打得火热,频繁碰杯,喝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被人扶上车送回了家。
这一年,北塘村的玉米制种项目,被乡政府定为可示范的先进典型,写专题材料,报到了县政府。
县里领导看了材料后,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责任制以后,这么积极肯干,务实为民,谋划发展的干部应该大力宣传。
随后,做出了“加强宣传,树立典型”的批语。
确实,有些村干部常年在外打工,村里的事不闻不问,完全处于没人管的状态。
县委宣传部专门派出人员,带着媒体记者,到北塘村进行专题采访。
当宣传部带着记者到达后,发现这个小山村很有可报道性,特别是在发展产业项目方面,已经走在了其他村的前面。
这些东跑西颠的记者,去的地方多,见识也多,没行市有比市,北塘村真能让记者们眼前一亮。
记者的视角往往和常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就自己感兴趣的点,展开了采访。
一群小孩子追着这帮记者,他们感兴趣的是记者手里的摄像机和照相机。
记者们首先来到了刘万山的砖窑。
整个春天和夏天,刘万山加足马力生产砖坯,烧好的砖很快就被粮库买走。
现在天气寒冷,制作不了砖坯,但是窑厂还在把积存的砖坯烧制成砖。
窑厂上十分热闹,工人们异常忙碌,烧窑的黑烟,伴着窑上的蒸汽,呈现出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
刘万山更是信誓旦旦,带着记者们转了窑厂,他对自己的项目一通子山吹海侃,甚至,把他要盖楼的想法也说到电视里去了。
记者们又是拍照制砖机和工人干活的场面,又是让刘万山对着镜头谈感想,好一阵子忙活。
过去,最没有人缘的“小狐狸”,这次也露把脸,他至少可以在县级电视台上,说说他的宏图大志。
谢永明的矿上正干得热火朝天,萤石矿和金矿都有矿石采出,这些石头可是金疙瘩,是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钞票的。
记者们的到来,谢永明倒是没有啥特别的感觉,他经得多见得广,知道这些记者的路数,他只是简单介绍了下情况,就打发记者们走了。
老谢信奉的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他可不想名声在外,他想“闷声发大财”。
赵广田的浴池里面热气腾腾,因为天气变冷的原因,附近前来洗温泉的人还真不少。
浴池的门前居然停着几台外地车牌照,这也变相告诉人们,赵广田的温泉浴池有外地的客户了。
第124章、新的谋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