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炒鸡蛋、炒青菜,武支书和组长边吃边聊,半个馒头下肚子后。
老支书对组长说:“让你老婆和几个孩子都一起吃吧!”。
“咱俩先吃,让他们一会儿再吃。”组长说着话,给最小的闺女掰了半个馒头,闺女接过了馒头,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突然,组长最小的儿子“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武支书把手里的馒头给了组长小儿子。
此刻,武支书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老人家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到灶上,掀开了锅盖,拿出了一个锅里蒸着的窝头。
重新回到桌子旁,老支书掰了半个窝头,用他本就残缺的牙,慢慢地咀嚼着,他的喉咙仿佛是被堵住了,和着眼泪一起使劲咽下这窝头。
老支书在想“这么多年了,农村偏远地区还是如此的贫困,我听汇报听的多,下户访贫问苦少,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做好,我这个支书是有责任的啊!”。
“老书记啊!这穷山穷水的地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我大小子都二十七了,也娶不上媳妇,还是光棍呢,外村姑娘死活不嫁啊!就是人家愿意嫁,这彩礼钱也掏不出来啊!”组长泪眼婆娑,他老婆也站在一旁抹眼泪。
初冬时节,咆哮的北风,用它那粗野的手指,蛮横地抓挠着行人的头发,寒冷像针一样刺痛着人们的肌肤,雪花飘落在大地,树枝上的残叶摇曳着,宣示着一个寒冷季节的到来。
北塘村大队部里,依然冰冷,刚点着的炉子,在寒风的逼吹下,浓烟倒灌进屋里,屋里的几个人被呛的不停地咳嗽。大家都双手揣在裤兜里,缩着脖子,坐在板凳上。
这么冷的天气,开会人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武书记正在组织召开村级两委班子扩大会。
这是一场改变北塘村贫穷落后的会议,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着北塘的发展问题。
“我们出生入死参加革命,就是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都进了九十年代,外边的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们的群众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痛心啊!我们必须改变这个贫困面貌。”。武书记情绪激动地讲着话。
武书记接着说:“我都一把年纪了,身体也不中用了,虽然干不了几年了,但是在这个位子上一天,我就得给老百姓谋福祉。过去,我对五组的情况了解的不够,我向大家做检讨!”。
“书记,您就说吧!咱们怎么干,您给出个道道,我们一定跟着您干。”二组的赵组长年龄比较大,他情绪非常激动。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富先修路,咱村这破路必须下决心修了,现在是外边的东西往里运难,咱们的土特产品往外运更难……。”武书记提出了他的设想。
武书记拿起他的搪瓷缸子,喝了一口水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你们大家都说说想法吧!总不能我一个人在这里说吧!,大家各抒己见,有啥想法就说啥。”。
“可是,修路得花钱啊!上级给咱们拨款吗?没有钱修不了路。”村长王大军有畏难情绪,这个千方百计搞女人的家伙,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点塌腰。
“我们可以跑跑县里,估计不会给太多,我们不能靠等、靠要,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来干,大家出点义务工,有钱的人家自愿出一些,还是我常说的'三点'精神,要一点,筹一点,干一点。”武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对,我同意武书记的意见,我们必须发扬”红旗渠“精神,没有钱,咱就一点一点抠,也要把路修好修通,我回去就开社员大会,让有钱的人家自愿捐助。”二组赵组长从来都是积极分子,他认可武书记的说法。
会议室里的讨论非常激烈,一些操作层面的事情,都有了初步的眉目。
随后,各个村民小组都召开了会议,群众都一致同意修好北塘村的路。
特别是村里的几个老干部,都十分积极,纷纷表示“拄着拐棍也要去修路现场,哪怕是搬几块石头也行!”。
但是,修路资金的缺口还是比较大,大家的日子都不宽裕,能够主动捐钱的人家寥寥无几。
现在,村里的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能够出工干活的大部分都是妇女,有些问题还是不能立马解决。
最后,村里武书记决定,春节前亲自跑一趟县里,找县领导寻求些帮助。
北塘村的路到底能不能修好,究竟怎么来修,请您看下一章。
第七十三章,老支书心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