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山全身心侍弄着果园子,大多数时候都住在果园看守房,这看守房是当年大队盖的,是三间比较正式的房子。
最早,看守房是草窝棚,后来盖成茅草房,老王头活着的时候,给倒腾成了瓦房。
刘万山自知得罪人太多,他过去有小偷小摸的习惯,现在也担心别人来搞破坏,报复他。
老蔫还是操弄他的木匠手艺,没事就去队部木工房做点家什和箱箱柜柜,然后卖掉贴补家用。
盛夏季节,大田的庄稼刚追完肥,正在卯足劲地生长,人们难得清闲,除去避暑无其他事可做。
老蔫吃过午饭,在木匠铺板床上歇晌。
突然,有人敲门,老蔫问了一句“谁啊?进来吧。”。
两个陌生人走进了木匠铺子,看这二人穿着打扮像是城里人,肩上背着包,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其中,一个年纪稍大的男人,走过来非常客气地问道:“老哥,我向您打听一个地方,看看您能不能告诉我呢?”。
“可以,你想打听啥啊?”老蔫接过那个男人递过来的烟卷,随后回答道。
那个中年男人,打着打火机,给老蔫的烟卷点着,随后说:“我姓华,叫华文正,我想跟您打听一下咱村的华家沟在哪里呢?”。
“哦,这好说,你俩跟我来吧。”老蔫领着二人出了队部大院,来到大街上。
老蔫抬起手来,指着东北方向,说:“顺着这条大道往上走,遇到第一个岔路口,向左边走,往里再走二里多路,可以看见一个果树园子,挨着果树园子左手,就是华家沟。”。
随后,二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老蔫望着二人的背影,心里想“这华家沟已经十多年没有人居住,房子都没有了,这俩人去华家沟干啥呢?”
当然,这也让老蔫想起了一段关于华家沟的陈年往事来。
老辈子人说过,民国的时候,有一个华姓人家逃难来到北塘村。
这家人说是口里逃荒的,掏钱给村里管事的送了礼,随后就被准许在北塘村北沟边上搭了几间窝棚。
过了一年后,这家人开始采购砖瓦木料,在窝棚附近盖起了宅院,房子盖得挺阔气。
这家人就过上了深入简出的日子,后来村里人就把这条沟叫做“华家沟”。
据老人说,这家人很少和村里人来往,偶尔有去华家串门的人说“这家屋内的摆设显得很阔绰,一些吃穿用度都不是平常百姓家能用得起的。”。
有一次,华家自带的仆从喝多了酒,和村里的干部说漏了嘴,人们才知道,这华家不是平常百姓家,确实是有些来头的。
据说华家祖上是朝廷的大官,因为争权失利,被排挤治罪,判了满门抄斩。
来北塘村的人便是逃难的华家后人,所以一直在这里低调地生活着。
华家在北塘繁衍生息,人口最多的时候,大概有四十来口人,他们主要是靠外出经商做买卖过活,当时可是一等一的富户。
建国以后,村里人发现,华家人口渐少,有的人外出做生意,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家里的房子也日渐破旧,据知情人说,他们是回原籍,去认祖归宗了。
直到一九六八年的时候,华家最后一次搬家,整个华家沟的宅院才彻底荒废,再也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留下宅院旁边华家的几处老坟茔。
据老蔫父亲讲,当时搬走的时候,他去给帮过忙,房院旁边的菜窖里,有暗门子,里面可能藏着一些值钱的财宝。
当年搬走的时候,华家人说这些房子都不要了,谁爱住谁就住吧。
后来,村里人盖房子,有的人家日子紧巴,就去拆华家的老房子,拆出来的木料都用在盖自家房子上了。
后续,华家沟就剩下几处宅地基,过去的繁华不再,逐渐荒废了。
华家的后人前些年,还偶尔返回华家沟来上坟祭祖,也陆续迁走了一
第六十九章、村外来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