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九章、喜人的收成[2/2页]

北塘村往事 楚风文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  憨厚的赵福贵又让儿子帮村里的老人户,收了几天的玉米,几户老人更是千恩万谢。
      因为赵福贵的四个儿子都没有什么本事,只能在村里种地。早些年赵福贵的爹是个大烟鬼,沉迷于鸦片抽败了家。
      赵福贵家的日子异常贫困,只有大儿子勉强娶了一个有点缺心眼的媳妇,其他三个儿子至今还是光棍一根。
      过去,在队里分的那点粮食,根本就不够吃,这四个儿子吃起饭来,都是如狼似虎,所以每年都是赵福贵家第一个外出借粮。
      过去,赵福贵家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特别的狼狈不堪,赵福贵整天为填饱一家人的肚皮发愁。
      等收获的庄稼稍干爽一些,赵福贵便催促几个儿子,一起打场,经过一番劳作,金黄的小米和玉米收入谷仓。
      看着这些属于自己的粮食,想起每年外出借粮挨的白眼,赵福贵更难免泪眼婆娑。
      今年,这些收成足够一家人吃了,从此再也不受无粮挨饿之苦了。
      这边,刘万山一家也是格外的喜悦,往年因为不着调出工,年底核算完工分,刘万山不但拿不到钱,还得倒找队里钱,而分得的粮食更是少的可怜。
      要不是刘万山手头有点功夫,经常出去搜罗点粮食,这一家恐怕半年都得喝西北风了。
      如今这自己的劳动果实,实实在在地摆在场院里,老赵自是喜上眉梢,再也不用受别人背后的指指点点了,这些都是自己辛勤劳动所得,别人还能说出啥来。
      等到各家把场打得差不多,基本上做到收成都颗粒归仓了。
      赵队长再次组织了社员会,对一年里小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分配了上级下发的交公粮任务。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公粮任务量很小,各家按照分地亩数平摊,比往年任务要小得多,所以大家交粮的积极性很高。
      不出三天,北塘二队的公粮任务完成,总算是对着一年的农业生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们在享受这年丰收喜悦的同时,对来年的农业生产又有了新打算,有琢磨改用新种子的,有想进一步改良土壤的。
      像刘万山这样的户,更是把来年丰收的希望,寄托在了今年夏季堆积的大量绿肥上。
      刘万山履约赔偿了几家损失,把玉米粒直接送到各家,有的人家见他态度诚恳,也没好意思要他的玉米粒,反而搭上了一顿吃喝。
      丰收化解了一切,秋风吹走了往年的所有阴霾,让整个北塘村沉浸在祥和之中。
      除了庄稼丰收之外,老蔫的传统木匠家具卖得也不错,现在谁家娶媳妇聘闺女,都去老蔫的木匠铺。
      买上一对箱子,一对躺柜,写字台卖得也不赖。
      有时候,老蔫躺在炕上,翘着二郎腿,兴致来临,忍不住兴奋劲,也清唱几句京剧。
      虽然,翠花说他没有伴奏,唱得难听,不对味,老蔫根本不在乎这些,谁让咱高兴呢,唱啥都是发自内心,来自肺腑。
      北塘村,一个丰收的、祥和的、幸福的北塘村。

第十九章、喜人的收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