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山正式报到上班了,研究所的几十号人,除了和他一样今年新进的一个女孩,其他人基本上都熟悉,几乎不需要过渡期。
刘青山干回老本行,给老学究做助手,之前工作流程了解,直接上手,熟门熟路,工作简直不要太轻松。
工作之余,所里几个年轻人偶尔也会aa制吃个饭,喝点小酒,新来的女同事李静静也经常参加,戴个眼镜文文静静的,一幅江南婉约派女子模样,话不多,人如其名。
李静静父亲是国有太空电子厂厂长,当然能进这个研究所的光有背影是绝对不行的,还得有背景,看破不说破,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李静静脾气好,耐心也好,男人们喝多久,她就等多久,就静静的听他们吹牛,完了负责买单,反正在单位也是会计,买个单不过是本职工作的延伸。
梅才俏不过来,刘青山就住在单身宿舍,回去2层小洋房太空旷了,一个人冷冷清清,从小在刘家村大樟树下长大的刘青山,喜欢人多热闹,不喜欢孤独。
上班了的日子简单而又规律,无聊的时候一个人看看书,读读报,逐渐的适应了研究所的生活。
工作、生活安定下来以后,刘青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基本情况报告了一下,请父母有时间的时候来一趟上海,和梅才俏一家人见个面,认识一下。
刘青山把梅才俏妈妈的意思大致说了一下,如此云云。
知子莫过母,家里收到信以后,都忙开了。母亲特意赶集扯了几尺的确良的布,给全家人都做了一套新衣裳,过年都没有这么隆重过。
现在刘家村新媳妇下定(定亲的意思),有个说法叫做:见面一声娘,一身的确良,见面一声爹,一辆新自行车。
谁家娶媳妇,除了瓦房3间以上外,还得有三大件: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已经成为标准配置。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那就是男方是乡政府、乡中小学或者卫生院的正式工可以不在此列,或者说比这几样配置还要体面得多。
这些只是同等条件下在物质上的比较,有正式工作那是降维打击,那是鸟枪跟大炮的区别。
衣服做好了,村里裁缝亲自送上门来试衣服,其实也不需要怎么试的,做之前已经量好尺寸了,八九不离十的。
送过来显得比较重视,要知道村长做衣服,人家裁缝也没有亲自送过,这个待遇不是一般人有的。
按照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来划分,裁缝是手工业者,属于小资产阶级成分,在乡村的地位比农民要高的。
但刘青山家不一样,在上海工作,据说又娶了大领导的女儿,那级别不说县领导,起码也相当于乡政府领导是无疑的。
在裁缝的眼里看来,乡政府领导已经是她见过的最大的官了。
“刘大妈,衣服做好了,我给你送过来了,试试看合不合身?”老远裁缝就喊了起来。
“哎啊,张嫂子,怎么能要你亲自送过来呢,你喊一声,我去拿就是了,快,快屋里坐”,刘青山母亲招呼道。
“刘大妈,现在你们家好了哦,刘家村第一家”,裁缝恭维道。
刘青山母亲:“不敢当,不敢当,那是他们年轻人有出息,我们老了,没用了。”
裁缝:“刘大妈,你谦虚,没有你们父母,也没有他们小的今天啊,还不是你老教子有方,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咧。上次看见二狗带那个媳妇回来,那才叫一个‘俊啊,这方圆十里八乡,谁家媳妇能比得上?”
刘青山母亲嘴上不说,心里甜蜜蜜的。
“大狗,三狗,赶紧试试衣服。”
……
真是人靠衣装马靠鞍,一家人穿戴整齐,明显换了一副模样。
一切准备妥当,一家4口人再次前往上海,不过心情大为不同。
刘青山一家人到上海后,和梅才俏一家人一起吃了一个饭,就算订婚宴。
他和梅才俏商量好,再过些日子,等梅才俏毕业了就去领证,然后就办喜酒。
临近毕业,梅才俏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周末过来一下,有时隔一两周过来。
所里的年轻人不知道,经常瞎起哄他和李静静是非常合适的一对,次数多了,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候感觉李静静看他的眼神有些异样。
刘青山自感责任重大,不能给人误解,工作中,生活中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
有一次例行聚餐的,聊天的时候扯到股票这个新鲜事物上,李静静提到他爸厂里正在筹备股份制改革,准备上市。
厂里发行的股票认购额不足,他爸爸急坏了,问他们有没有兴趣。
其他人听听就忘了,只有刘青山记到心里去了,他认为这倒是个机会。刘青山上学时专门研究过一段时间,他认真思考后,觉得可以一试,国家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李静静爸这个太空电子厂是东海骨干企业,应该可以上市成功。
“你上次说你爸厂改制,除了本厂职工外面的人可以认购吗?”
一次打开水时碰到李静静,刘青山随口问道。
第16章 花好月圆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