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温度很高。
心里震动还是挺大的。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失败,扑了一本书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暴露的,是我对写作的认知完全错误,个人审美与大众审美的严重偏差,对市场的理解和对自己的理解彻底失败。
有点像求证一道数学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步骤,动了无数脑子,到最后发现无法证明。说明对这道题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完全错误。
实在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过去几周,我开始重新学习。
重新学写作,重新学网文,就当自己是个彻底的新人,一个刚到新手村的菜鸡,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人,试着以完全不同的思路理解这一切。
一些业内的大佬对我进行了简短的指点。
问题的关键在于,匠气太重,没有真情实感,以及过时。
反反复复地修改和重写,拼了命地套用各种技巧招数,反而丢掉了最关键的“有意思”,小说归根结底无非三个字,有意思。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叫“目的性颤抖”,指做事过度用力或者意念过于集中,将平时很容易办到的事却在关键时候搞砸了。
书的结构和技巧都用了许多十年前甚至更久的火书的风格,和不断演变进化的网文结构完全脱节。其他人都在用机关枪了,我还在给火绳枪填火药。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不是一个我发自内心想写的故事,更多地是纯粹雕刻的产物。
因此当我回顾这本书,自己也有种感觉。
好像……没啥意思。
作者首先要自己嗨起来,才能让读者跟着嗨。
忘了哪位大神说过,作者心里想的是100斤的东西,写出来只能有70斤,到读者眼里就成了40斤。如果作者心里想的只有40斤,读者眼里就成0了。
因此,下一本书,熊猫决定抛弃一切技巧,放弃所谓的好题材,写一本自己喜欢的。也不再看数据,不做成绩的奴隶,追求自己喜欢的。学生时代总是为成绩所困,但人生或许不仅仅看成绩。
不一定会在本站开新书,也不一定什么时候开新书,大概要很久以后。
毕竟,熊猫还需要作为一个新人,从头再来。
锻炼身体,让自己不那么疲惫。读更多的小说,把肚子里的墨水灌多一些。静下心来,别再那么的着急。
时机到了,自然就会开新书。但时机什么时候到,不清楚。
用沈从文《边城》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多读书,多睡觉,人无再少年,但或许花有重开日。写书以来我真切感受到了所谓“命运”的存在,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那么就等待时间赋予我接下来的命运吧。
最后,对读者老爷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眼泪汪汪的道歉。
第76章 作者一些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