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排演厅,秦老询问:“你对哪首残谱有了感悟?”
楚源道:“《十面埋伏》”
“你当初在文汇馆里弹奏过的《十面埋伏》?”秦老一愣,“那可是国家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啊,但是这首曲子对我们民乐界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他默默的皱着眉头,“但是《十面埋伏》有残谱吗?”
楚源顿时冷汗直流,“当然,当初我年轻的时候碰到一个快饿死的老瞎子,我送了他一顿饭吃,老瞎子为了感谢我,送给了我一本破书,就是《十面埋伏》的残谱了。”
“那残谱呢?”
楚源眼珠子乱转,“你知道的,我以前是个混账,当然没有多在意,看过之后也不知随手扔哪了,现在想起来简直是后悔不已,我一直觉得我是民族的罪人,于是我一直在回忆和研究,终于将其补完。”
秦老沉默不语,半晌后才说道:“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补完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博物馆里有一张残破的古籍,是清末编纂的典籍,记载了国内十大名曲,其一便是《十面埋伏》,里面倒是有一小段谱子,到时候你直接说是看的那个比较有说服力。”
楚源点点头,有些心虚。
楚源在排演厅找到一把琵琶,然后进入录音室。
秦老在录音室外,见证这一名曲的复原。
楚源闭上眼睛,调整状态,希望以最好的状态将这首曲子弹奏下来。
《十面埋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包括十三段,每段冠以概括性较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渲染了战争气氛。
“吹打”是全曲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模拟出古代吹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这段音乐像是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形象。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相同的特点都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楚源倾尽全力的演奏,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楚汉争端的最终之战。
最后霸王败走,乌江边自刎而亡。
楚源忽然响起了李清照的那首诗,不经有感而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终于一曲毕,而楚源却沉浸在曲中,迟迟没有张开眼睛。
秦老在外面听完了整首曲子,呼出一口气。
他能确定,这就是《十面埋伏》!
书中有记载,“《十面埋伏》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至乌江有像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第170章 地位又涨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