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公尚绰的肯定后,刘如意开始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是公尚先生,你有没有想过,古代圣王离我们年代已久,时移世异,古今事情不同,古代圣王的经验已经不一定能适合于当今之世事,如果一味照搬,就会像是刻舟求剑,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妨碍我们判断。”
“而对于第二条,体察民间疾苦、征求百姓意见、了解民意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民有士农工商、富贵贫贱,他们所处的阶层不一样,背后的利益诉求不同,意见各有不同和各自之局限,而且还容易被权势左右、被人带节奏,杂乱而不同的声音也会影响对真理的认识,因此,这一点也应当注意。”
“而我对第三条是极为赞同的,无论言论,还是主张,发之于刑政、用之于治国理政,才能检验出它是否符合真理。而发用之于刑政和治国理政,我们可以谓之为‘实践,因此我认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之唯一标准!”
“就好比《墨经》中墨子总结出很多的理论,都是通过制造合于用、便于事之器械工具,才总结出来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真理!”
听完刘如意的长篇大论,公尚绰已经是惊讶不已,特别是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他捋着胡须,不停地在脑中琢磨。
“实践是检验真理之唯一标准,云中王之论真是高妙精彩!在下实在是佩服啊!”
公尚绰由衷地赞叹道,心里已经对刘如意完全改观,不再把刘如意当成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子看待了,而且刘如意提到了墨家密不外传的《墨经》,更让公尚绰好奇和不敢相信,便又不仅问道:
“云中王难道也曾对我墨家的秘典《墨经》有过研读?”
“知道一些,不过经文古奥晦涩难懂,我试言之,还请公尚先生指正。”
刘如意谦虚之后,便将《墨经》中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述加以分门别类,总结出其中所论述的光学原理、力学原理、数学原理、形学(几何学)原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之中的理论。
并且加上一些自己在课本上学到的关于光学、力学、数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讲给公尚绰听,听得公尚绰连连点头,听到精彩之处不禁击掌称赞,连呼精妙。
而周昌、孟舒则是完全不懂,听得云里雾里,完全不知两人之所云。
刘如意讲完之后,公尚绰在惊叹之余,也十分奇怪于这位年仅十一岁的云中王怎么如此熟悉《墨经》,便言道:
“想不到云中王对墨家学说如此精通,提出的观点看法基于《墨经》,却又高于《墨经》,而云中王之所论,实在是大大地有裨益于墨学,我当写信告知于巨子!云中王年纪虽小,却有如此学问见识,殆乃天授!公尚绰拜服!”
公尚绰言罢,便起身拜服于地。
而公尚绰这一动作看得云中相周昌和云中郡守都傻眼了,还是个小屁孩的云中王,言谈之间就让公尚绰这个大人由衷地拜服于地,真是厉害啊!
“公尚先生过奖了!若是方便的话,我还想拜见墨家巨子,当面向他请教才好!”
刘如意见公尚绰拜服在地,连忙起身将公尚绰扶起,看着满脸惊讶的三人,心里笑道:对不起,我只是在背课本罢了!
第16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之唯一标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