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景好男儿,随我杀敌去!”
当此时,大景王朝原驻守在朔方郡的云麾将军明玄武毅然挺身而出——他在大街小巷张贴檄文,大力声讨逆贼;同时招兵买马,意图平定天下叛乱。
其檄文曰:
今胡骑猖狂于关内,诸侯自绝于宗庙。大景失德,中原无主!
若是山河破碎,国既不国,家何能存?妻子安在?
嗟夫!每每忧及祸难,无不徇国忘己,只图再安皇祚。
凡我华夏七尺男儿,不把血泪寄沙场,何须马革裹尸还!
为了能够更好的招贤纳士、扩充军队,明玄武和其副将裴显达更是耗尽了千万家产,但他们也终于在须臾之间就打造出一支兵强马壮的王牌白袍军。
明玄武的三个儿子也都是身先士卒、有勇有谋,一时之间名震天下——果然,短短的几年的时间,云麾将军就凭借手中的数万白袍银甲军打下了一大片河清海晏的太平江山。
但是好景不长,明玄武不久即病逝于军中。
“随后,父亲便与裴将军商定——眼看白袍银甲军的实力越来越强,不如就此兵分两路,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军,如此便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开拓新的势力范围!”
来自河东裴家的裴氏兄弟二人带领左路军,一直向西挺进。其统帅裴显达原本是一身的浩然正气,但是与性格过于直截了当的北狄人在战场一相遇,他又显得胸有城府、足智多谋。在他的带领下,左路军迅速收复了西北大片疆土。
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们却不进不退,而是长期驻守五原郡等地,再未对外作战,似乎遇到了什么不可名状的困境。直到许久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裴显达正是在西进的途中,结识到众多来自西域的佛法高僧,至此已经逐渐流露出厌恶战争的倾向,直到后来再次遭遇家庭变故,最终淡然选择出家。
右路军由明家的长兄明得蠡率领。他们原地休整之后,便一路向东攻城拔寨。毫无疑问,这一支银甲兵团也是所向披靡,所控制的郡县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大哥、三弟——我们这一路向东,所收复的区域越来越大,这天下都快成咱们的了!”
说话的乃是明家上一辈三兄弟的老二明得桎。毫无疑问,三兄弟都按捺不住地欣喜,看来先父明玄武想要平定各地叛乱的宏大理想指日可待,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直到那年冬天,他们率军东出太行山,想要直取华北各州——历史注定在此改写。
太行山脉南北绵延几百里,横贯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一座座的山体之间,必定也是关隘重重。
右路军本次所要突破的,正是虎威将军凌熹率领着冀州突骑驻守的“滏口陉”,也称风月关。
当此之时,凌家已经占领冀州、青州、兖州等三州之地的大部分地区,势力范围和军事实力都不容小觑。而凌氏,如果不是碍于白袍银甲军正在迅猛扩张的疆域范围,恐怕早就妄自称帝。
但是,也正是在这里,代表左路军的裴家和代表右路军的明家,他们全都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终于解开了自己心中的困惑——这个无解难题,曾经一直缠绕着他们,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细看凌氏所占的三州之地——百姓尽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全都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真正是难得的一番太平盛世之景!”
随后的一段时间,明家兄弟跑马访查了凌氏所辖的大部分疆域……最终在太行山下,欣然与凌氏定下了金石不渝的城下之盟。
从此,凌氏得以统一北方,顺利建立了大周王朝。虎威将军凌熹应天受命,登基为帝。其国号为天启,并把京城定在邺城。又在四年之后,大周王朝再度迁都常安。
而迁都常安,无疑是出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种因素的考量;但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乃是因为明得蠡永远记得自己先父的感叹——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第16章 遥想当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