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官打的什么主意,魏忠贤门儿清。
不就是官官相护,把人给保下来吗?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这些文官有的并不熟,为什么一定要相互袒护,而不是秉公办理?
其实非常简单,到了王朝末年,阶层早已经固化,腐朽不堪。
同一个阶层,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圈子”,下意识的就会互相抱团取暖。
不论是非,无论你是道德败坏通敌卖国,又或者犯罪,圈子里的人都会挺你,用各种大道理、冠冕堂皇的话反驳那些指责的人,给老百姓扣上一顶大帽子。
就算圈内人不表示支持,也会沉默以对。因为人家还要在这个圈子里混,不敢太得罪人。
这就是人性的一种,骨子里的劣根性。
像一些权力阶层,如文官,很流行“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行事风格。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今天我给你留了一道口子,明天要是自己也栽了,别人也会给我留一道口子。
明初朱元璋在的时候,对待那些贪污犯十分严厉,贪污60两就要剥皮实草。
可到了明朝末年,贪污腐败盛行,上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贪的再多也很难被判死刑。
又或者无论怎么贪污,都可以全身而退,顶多进入监牢待几年便可以重获自由。
我都自罚三杯,你们还要揪着不放,那就是你们的问题了。
就算引起再大的民愤,人家也不在乎。
毕竟刀在人家手中,屁民有再大的意见也没用。
所以说一旦王朝出现了贪污屡禁不止这种情况,只能说明这个王朝的吏治已经败坏得不成样子,即将进入新的历史轮回。
因此,当有文官提出要进行三司会审的时候,魏忠贤坚决
第178章 大明朝文明执法[1/2页]